第7b版:消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学季防骗第一课 这些套路须警惕

眼下正值开学季,各大院校及中小学正式迎来开学。此时,也是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犯罪的高峰期,各种忽悠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社会经验不足的新生,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紧盯的对象。如何识别诈骗套路,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期,我们将分享几个经典案例,以案例说风险,“萌新”请收好!

注销“校园贷”诈骗

以“注销校园贷”之名,行诈骗之实,这并非近期才有的骗局。

诈骗分子伪装成银监会工作人员或网贷公司客服,声称国家最新政策禁止大学生网贷,需要注销相关账户,或以“需要将‘学生账户’升级为‘成人账户’”为由,诱导大学生通过支付宝、借呗等渠道贷款,并让当事人将提现的借款转入所谓的“清查账户”。

据了解,此类骗局通常分两类,一类是针对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受害者,骗子会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针对没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没有贷款记录的学生,骗子就会谎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某某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银行人士提醒,征信记录是每个人使用信用卡、贷款等情况的记录,无法人为修改或注销,如对征信记录存有异议,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渠道进行咨询,不要相信互联网平台所谓注销征信记录的各类骗术。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认识自己实际消费能力,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如确需申请贷款,请孩子一定要与家长沟通,认真评估还款能力,并向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贷款业务。

冒充教师诈骗

此类骗局通常为不法分子想方设法混进班级家长群,克隆班主任的头像和昵称,并将同伙拉入群聊,接着冒充班主任在群里发送有关“学校收取学费、资料费、班费、资料邮寄费”等信息,同伙则在群里发送已交费的截屏。看到“老师”发布的通知得到及时响应,家长们纷纷开始交钱。殊不知,钱并没有交给班主任,而是进了骗子的腰包。

收到班级群发布的交费消息时,家长不要急于汇款,可通过电话或视频向班主任核实清楚情况,同时应定时核查群成员身份,对身份存疑人员要尽快清除出群,并开启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群。

警惕涉“两卡”犯罪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禁不止,部分在校学生被蛊惑利用向不法人员提供个人手机卡、银行卡(以下简称“两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工具人”。

此类诈骗手法通常为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在校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法治观念薄弱,开出高价引诱其出租、出售、出借个人银行卡、电话卡。在利益诱惑面前,有的学生迷失方向,从办卡、卖卡发展到组织收卡、贩卡,成为潜伏在校园中的“卡商”,结果因贪图蝇头小利触犯法律,付出惨痛代价。在此提醒广大在校学生,切勿出租、出售、出借“两卡”及支付账户,不做电诈犯罪的帮凶。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