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觉得防晒没必要,那事实是这样的吗?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志民表示,防晒的目的主要是阻止日常可见光中紫外线(UV)对皮肤的伤害。紫外线根据其不同波长主要分为三种: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中波紫外线UVB320~280nm及短波紫外线UVC280~180mm。其中,到达地表的主要是UVA、UVB,UVC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隔绝。而UVB主要作用于皮肤表层,引起皮肤严重晒伤红肿甚至脱皮;UVA则可穿透至真皮浅层,引起皮肤变黑、光老化等,因此防晒非常有必要。
在日常生活中,小伙伴选购防晒用品时,经常会看到防晒霜上有SPF、PA、UPF等数值,那该如何区分选择?李志民表示,SPF、PA值是外用防晒产品分别针对有效抵御UVA、UVB的防晒系数,防晒系数越高的产品虽然防晒效果相对加强,但同时对皮肤的刺激及负担更大。小伙伴应根据不同室内外的紫外线数值做相对应的选择,夏季室内应选择SPF15~20,PA+或PA++较为合适,室外选择SPF30~50+,PA+++即可。UPF即紫外线防护系数,是评价防晒衣帽等织物防晒性能的指标,UPF值越高,防护效果更佳,如UPF值≥40,紫外线穿透率≤5%,选购防晒护具时应注意认清正规防护标识。
应在外出前30分钟
涂抹才有效
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激光美容科主治医师王雄表示,防晒产品中的有效成分吸附渗透至表皮角质层才能发挥相应时效的防护效果,所以要在外出前30分钟均匀涂抹防晒霜,而且在使用剂量上确保每平方厘米2mg左右,2~4小时左右补涂一次以达到最佳的防晒功效,这是为了防止防晒产品在暴露部位涂抹数小时后由于汗液稀释等原因,使得防晒效果逐渐减弱。
很多小伙伴觉得气温越高紫外线越强烈,阴雨天不用做防晒工作,其实这是不对的。王雄表示,紫外线强弱与气温高低没有必然联系,跟海拔高度却有一定关联,海拔越高紫外线越强,如高山高原地域的温度普遍低于平原地域,但紫外线强度却明显更强,云层对紫外线几乎没有隔绝作用,90%以上的紫外线均能穿透云层,只有较为昏暗厚重的雨云层才能阻挡部分紫外线,阴雨天紫外线照射率只是较低范围的降低,所以阴雨天也要注意防晒。
不应叠加使用
几种防晒用品
生活中,很多小伙伴为了增强防晒效果,通常会叠加使用几种防晒产品,例如具有一定防晒系数的乳液、粉底、隔离、喷雾等。李志民提醒,防晒效果不会由简单的防晒值数相加而加强,这样做反而会在无形中增加皮肤负担,真正的防晒效果仅属于防晒值最高的产品,所以没有必要叠加或混用多种具有防晒值数的产品。保护肌肤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防晒措施多样化,延长防晒时效,尽量不让肌肤直接暴晒,如可以结合防晒衣帽、太阳镜、遮阳伞等,及时补涂防晒产品来有效阻挡紫外线的伤害。
王雄表示,硬防晒是以遮挡、躲避为主的防晒措施,包括防晒衣帽、太阳镜、遮阳伞等的使用;软防晒是指防晒产品包括防晒乳、霜、喷雾等的使用。其中,防晒成分又细分成物理防晒、化学防晒和物化结合防晒。提倡建议以硬防晒为主,软防晒为补充。软防晒中的物理防晒产品主要成分含氧化锌、二氧化钛等,皮肤较为敏感的可选用;而化学防晒含化学物质,能起到广谱的覆盖作用,且质地清透,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防晒产品各有利弊,请结合自身肤质类型及环境综合因素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