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反催收”“逾期铲单”“代理免除债务”“追讨证券期货投资损失或咨询服务费用”“提前全额退保”“征信修复、洗白”……近年来,上述“代理维权”等信息被广为传播。信息发布方诱导金融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通过各种违法违规手段恐吓、要挟金融机构进行非法获利,代理维权方从中收取高额代理费用,并常伴有骗取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诈骗金融消费者资金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互联网金融领域违法违规代理维权风险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看清“代理维权”套路,理性依法依规维护自身合法金融权益。
切勿轻信非法“代理维权”
以误导性营销宣传吸引金融消费者是不法分子“挖坑”的第一步。信息发布方通常通过网站、论坛、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各种网络途径发布误导性的金融代理维权信息,维权内容明显超出金融服务协议赋予消费者的经济补偿权利。
这个过程中,信息发布方通过虚构或夸张宣传代理维权成功案例,如发布以“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众多案件”等宣传为噱头,重复使用或虚构多个情节高度雷同的代理维权成功案例,欺骗或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维权协议等。
代理维权方利用政府信访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提供的维权途径,教唆消费者无视金融服务合同约定的相关争端解决措施,采用涉嫌违法违规的维权手段,提出超出金融服务合同约定的补偿要求;教唆消费者提供夸大或虚假的证据;阻断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相关监管部门直接进行沟通协商的路径等。
代理维权方还涉及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规或在未获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消费者身份、金融账户、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记录、家庭住址等个人敏感信息,并擅自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办理相关金融业务,甚至将这些信息转卖牟利等。此外,代理维权方向消费者收取高比例的代理费用,强行搭售或诱导消费者购买与其自身需求并不符合的金融产品,甚至非法截留、侵占消费者的维权退还资金等。
维护自身合法金融权益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理念,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应当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贷款利率、融资成本、还款期、逾期罚息、抵押、担保、保险责任、现金价值、征信异议申请等金融相关概念,详细阅读合同文本、协议条款、产品说明书等资料,确保自己完全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内容并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时再购买。
对购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或不满意的,可直接向金融机构提出合理诉求、协商解决;对金融机构的处理结果不满意的或认为金融机构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可依法依规向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反映或通过正规司法途径解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金融服务协议的约定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金融消费者还要增强相关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并自觉远离违法违规代理维权陷阱,任何时候都要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金融消费者正在参与违法违规代理维权或曾受到违法违规代理维权伤害的,应立即终止与代理维权方的合作,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