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冬令进补有讲究

提醒:不同年龄方法不一

健康课堂

天气慢慢变冷了,也到了传统“养生进补”的季节。这个冬天,你进补了吗?

那么,哪些人群适合冬季进补?冬令进补有什么讲究? 本周《健康课堂》,本报特别邀请咱厝晋江市中医院脾胃病科老中医黄伟荣为大家科普。

天冷后进补的人增多

现象

伴随着中医药等健康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以及一年一度的传统“养生进补”季节的到来,咱厝不少市民朋友开始追捧“养生热潮”。

近日,记者走访咱厝部分滋补行、药店时了解发现,前往购买滋补品的市民不少。

“天气变冷了,就来买点滋补品,好好补下身子。”在晋江市万达广场旁一家滋补行,前来购买滋补品的市民蔡女士说,家里老人年纪比较大,孩子还在读小学。“主要是买给老人和孩子进补的。”

“顾客来买,大多是买给家里孩子、老人吃;有的女性因进入中年缺少气血,也会来调配一些营养品;还有的拿着医生开的药方来配中药,调理身体。”晋江市长兴路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部分人群冬令宜进补

医生

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冬三月,此谓闭藏。” 黄伟荣介绍,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一年四季中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如在这个季节进行调补身体,从某种程度上可起到改善人体阴阳平衡、旺盛脏腑气血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俗语,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要进补呢?冬季需要进补的人群有哪些呢?黄伟荣建议——

首先是小儿。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脏腑发育尚未成熟,其功能也未完善,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差,一旦得病,正气易虚。所以,对于体质羸瘦、生长发育迟缓、患慢性病后体质虚弱的小儿,冬季宜进补。

其次是中年人。人到中年,是体质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而中年时期正是事业打拼走向成熟的时期,许多人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常常以体力透支为代价,这时多种疾病会接踵而来。人到中年如能通过适当调补,有效地修复元气、保养身体,对后半生的体质强壮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年人冬令宜进补。

再次是老年人。步入老年阶段,人的各个脏腑功能会出现衰老性变化,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大大减退,因此,老年人冬令更宜进补。

进补需注意什么?

提醒

“冬令进补对健康和亚健康的人群最为适宜,是达到保障健康和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凡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不足、存在阴阳失调的人群,均可进补。”黄伟荣表示,为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可适当增加糖、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亦可适当吃些动物内脏、瘦肉、鸡蛋、鱼、乳类、豆制品等。

然而,“补”是针对“虚”而言,在此,黄伟荣特别提醒大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进补,也并非所有人都千篇一律补同一种药。中医学明确指出“虚则补之”,亏什么补什么,何脏虚补何脏,也就是说,必须辨证进补,因时因地因人因证施补,才是正确的进补方法。

黄伟荣表示,虚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气虚证常见的症状有肢体倦怠乏力、呼吸气短,动辄气促、多汗等,可选用山药、薏苡仁、人参、黄芪、党参等;血虚证常见的症状有头晕、眼花、唇色淡、心悸、失眠等;阴虚证常见的症状有肢体羸瘦、面容憔悴、口燥咽干等,可选用银耳、燕窝、百合、麦冬等;阳虚证常见的症状有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小腹冷痛、小便不利或频数、脉沉细等,可选用牛肉、羊肉、肉桂等。

总而言之,科学进补、辨证进补是硬道理,不宜胡乱进补。建议在进补前,最好找正规医院,向中医师咨询,以免越补越虚,甚至补出乱子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