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保险销售误导,你中招了吗?

理财课堂

诱导消费、强制搭售、套路营销……近年来,有关保险销售误导的行为屡见报端。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侵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期,我们通过一些经典案例,聊聊如何躲开保险销售误导的那些“坑”。

混淆概念 诱骗投保

案例▲ 市民孙女士5年前带着2万元到银行办理5年定期存款。到银行办理存款时,柜台的工作人员告知孙女士新推出一款新型的理财产品,收益高于5年期定期存款利息,还额外赠送保险。随后,孙女士办理了相关手续。5年到期时,孙女士拿出存折保单,才发现购买的是一份保险,并非理财产品,且收益没有5年定期高。对此,孙女士不认可,于是找购买产品的银行理论,要求按照购买时五年同期银行利息返还收益。

解析▲ 该案例属于“以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销售保险”的典型销售误导行为。柜台人员以理财产品的名义销售保险,有意混淆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套用“本金”“存入”“利息”等概念,并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使消费者陷入“需用钱时可取回保费”等认识误区。

提醒▲ 保险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时,要仔细了解产品信息,不要在未充分了解保险条款的情况下签字,更不能委托销售人员在内的其他人代为签名,或代为抄录风险提示语句;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当了解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成正比,不要盲目相信推销人员“保本高收益”的承诺。

虚假宣传 片面介绍

案例▲ 保险消费者李某于2012年1月11日通过销售人员张某购买了一份万能型保险,张某介绍年缴保费6000元,缴费10年,10年到期可以拿到12万元的收益,同时还有重大疾病保障。于是李某办理了投保手续。数月后,李某的女儿发现母亲购买了保险产品,通过阅读保险条款才知道并非张某介绍的情况,此款产品保险期间是终身,10年后领取不但没有12万元的收益,连本金都会有亏损。后来查询发现交的6000元还剩不到3000元,通过客服了解到每次缴纳保费时还要收取初始手续费,得知这些消息后李某非常生气,找到张某理论,要求全额退还保费。

解析▲ 该案例属于保险销售人员虚假宣传、片面介绍保险产品的销售误导。销售人员张某虚假宣传保险产品,混淆保险期间并对保单收益进行误导性宣传,隐瞒了保险期间尚未届满时退保可能会受损失的情况,以及未按照条款向客户李某介绍万能保险费用扣除的情况。

提醒▲ 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应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仔细阅读产品销售文件,充分了解产品类型及期限、所属机构、保障责任、风险情况、缴费情况等关键信息,认真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签字确认。同时,消费者购买保险后在接受保险公司回访时,可以要求客服人员再次进行讲解,如对产品内容不满,应在犹豫期内完成退保,避免产生损失。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