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华
早就听说永春有大量的古厝,这些古厝年纪大多在百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两三百年,从侧面证明历史上永春的富庶。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总算有缘在苏坑东熙里见证了“历史奇迹”,那些散落在山水间的古迹尤其是古厝,仿佛仍然在诉说着什么。
说到东熙里古厝,不能不说到东熙里王氏。
东熙里,按目前行政区划分为东坑村和熙里村,两村仅一山之隔。历史上东熙里王氏颇有名望,据传是“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的后裔。史载王审邽之后廿一公于北宋神宗、哲宗期间隐居东熙,历经九代单传后开两支派系,而后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这次我们走访的,主要是东坑村。
从苏坑到东坑,也就二十来分钟车程。甫一下车,人还没站稳,就被眼前秀丽的山川所吸引。但见山如围屏,团团转转之间围出一盆地,好一派田园风光。更为奇特的是田园之上,有三座独立的山峰呈品字形展开,远远看上去,中间那座山像一本书,右边那座山像一枚公章,左边那座山像一个笔架,都不高大也不险峻,但能使看到的人瞬间安静下来。山有山的品质,水有水的性格,眼前的山川仅凭直观就能感到是块风水宝地。
我们的目的是走访古厝,但走访的过程,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一个村庄竟然有那么多古厝。我们依次走访了每座古厝,琼林堂、龙头堂、龙魁堂、霞露堂、西墘堂和王氏家庙,这些都是百年以上有名号的古大厝。每一座古大厝的前世今生都有故事可讲,有些至今还比较完整,如龙魁堂、霞露堂、西墘堂;有些则在漫长岁月的侵蚀下已破落不全,或只剩下遗址,如果不抓紧采取恢复性保护,其前景可想而知。
第二个没想到,一个村庄竟然有那么多“历史名人”光顾,除李廷机、张瑞图外,初步了解还有单辅、叶向高、朱熹等。这些人在有明一代赫赫有名,他们因何机缘造访群山中的一个小山村?
这里不得不提到王氏后裔中一个重要人物:王天策。
王天策,字国献,号思轩,明隆庆庚午(公元1570年)科中式举人十九名,对诗书、易经等深有研究,著有《茧云集》《丛珠游记》《史记世行》等诗文。
王天策与李廷机、张瑞图、单辅、叶向高同朝为官,相互有往来也是情理中事。只是朱熹的造访或许别有因缘,是否与古德书院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个没想到,一个村庄竟然有那么多古迹。
古德书院。当年的古德书院,是泉州最为有名的书院之一,王天策与李廷机曾共读于此,成就了一段同学佳话。
万古寨。位于东坑王氏家庙后山,依山背水,地势险峻,目前尚存完整的石门,石门上方刻有“万古寨记”,字迹尚可辨认。
张瑞图书法碑刻。从一古厝遗址挖掘而出,目前静静竖立在一片竹林旁边,见证张瑞图与东熙里王氏非同一般的关系,是一件珍贵文物。
东坑寨摩崖石刻。具体何时何人所刻有待考证。向阳的石壁上刻有“文明气象”和一“魁”字,“魁”字右上方有七个点,让人联想到北斗七星;是否与魁星岩有关联,不得而知。
朱熹亲手种植的水杉。有两棵,位于村道下河沟旁,据传遭遇过山火,所幸未死,至今仍然郁郁葱葱,算得上是活的文物。
东熙里的古迹显然不止这些。
半天的走访,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尽管走马观花,却仍然感受到东熙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些古厝、古迹以及古人流传下来的故事,值得好好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欣喜地看到,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目前东坑村委会正组织相关人员,对古厝、古寨及其他古迹等逐一进行文字记录,这也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
有一种愿望叫回望,盼望有机会再次走进东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