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孟婕
常言道“百样米养百样人”。那么百样人呢,则有百样父亲。文学史上讴歌母亲的诗文多似繁星,而书写父亲的却屈指可数,印在记忆深处的,则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回忆性散文《背影》。作为语文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朱自清成功让自己的父亲走入不同读者心中,那蹒跚爬月台送橘子的肥胖背影,也成为父爱最质朴的模样。同样写父亲,晋江作家张百隐比朱自清慷慨得多,用洋洋洒洒十二万字的长篇小说为父亲“造像”。所造之像,不是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是一个饱满的正面,眉目清晰,喜怒分明,继而从纸端植入读者脑中,随其喜笑颜开,抑或凄怆流涕。
这本小说名曰《父亲的债》,书名取得沉重,读完全书方明白,这债不是因挥霍无度、嗜赌成性等不良品性而来,而是因父亲一职的本分,即便日子过得窘迫,依然坚持将两小儿抚养成人。这种本分,就是本书想要表达的“债”,是生而为父所必须承担的“债务”。当这位父亲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时,注定了“还债”之路遥远且艰难。有多远?即便双脚伤痕累累仍然不停下扛石头的脚步。有多难?讨海捉来的螃蟹舍不得给自家孩子吃,每天零星的菜钱也要算计着花。
穷困,穷困,穷了就会被困住,困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底层,为满足最基本的吃穿等生理需求而兜兜转转,阻碍了修身养性、挖掘潜能等自我实现的高级追求。《红楼梦》中,刘姥姥为攀附大观园里的达官显贵,放下老人的尊严,极力扮丑卖笑;《平凡的世界》中,永远比脚短一节的裤子,还有不能同时上学的两兄弟,都是对贫穷困境最直接的描摹。
也许,富贵的模样都是差不多的,无非锦衣玉食、华屋车马,但贫穷的模样便有万般千种,《父亲的债》便描画了其中一种。作为工地工人的父亲,与在工厂干活的母亲一道,两人拿着微薄的工资,除了填饱肚子外,要修补一座不会漏风滴水的房屋,还要支撑两个儿子的吃穿以及学费。对于一对无力“开源”的贫贱夫妻而言,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开销的速度,虽然不买新衣新鞋、带伤坚持开工,可也只能勉强撑起最基本的吃穿用度。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好不容易省下的钱被卷走跑路,还被无赖讹上,毁了名声。如此的遭际,令人想起同样描写底层生活的小说《骆驼祥子》。勤劳的祥子拥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用劳动换取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成为独立劳动者。但命运不如他意,颠覆其“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初心,战争、劫匪、婚姻,三次命运的转盘将他死死碾压而不得动弹,最终放弃努力并沉沦。再来看《父亲的债》中的父亲,同样逃不出命运的魔爪,终日在温饱线上挣扎,苦日子熬不完。所幸的是,父亲没有与祥子一样堕落,命运来了便顺势接住,然后豁出老骨头所能使出的所有气力,如老黄牛般低头铆足劲,不走歪门邪道,一步一行踏于该走的轨道上。如此的父亲,被苦辛磨平了性情,没有大悲大喜,也无闲暇怡情养性,笑时是因带孩子下馆子吃了顿大餐,哭时是在酒后。那些往日来不及消化的苦闷,借酒精麻醉神经时乘势而上,坚强与隐忍瞬间土崩瓦解,既而酸涩涌上鼻尖,泪水夺眶而出。书中关于父亲酒后痛哭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如是描写“父亲的哭是带有声调的那种哭,时而凄婉时而悲壮,上气不接下气,夹杂着很多无奈和酸辛。父亲只是哭,并没有说话。他用手臂抹着眼泪,流了擦,擦了流,流了再擦,鼻涕眼泪,一把一把地溢出来。”
哭是常见的情感表达,从婴儿一声啼哭来到人世,便注定了人这一生与“哭”的不解之缘。父亲用“哭”来排解压于身上与心间的压力,看似懦弱,实则憨厚与良善,比起在逆境中选择坚强、坚守良善更可贵。因为逆境中选择坚强是不得已而为之,而逆境中坚守良善是一种道德自觉。不愤世嫉俗,不坑蒙拐骗,而是任劳任怨,守住本分,比之社会上因自己境遇不顺而祸害无辜的人,其中闪耀的人性之美,如此纯粹,能感染每一位阅读之人,令成人读出生活最本真的样貌,让孩童读出长辈的酸涩与不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学业阶段的孩童而言,《父亲的债》不单纯是一本启迪思想的书,更是一本可以在行文写作上颇有借鉴意义的书。全书以时间为叙事线索,单一不复杂,也没有多层次的人物关系,紧紧围绕一位父亲养家糊口的日常生活展开。此种题材的理解难度不大,再加上作者用严谨审慎的态度,以洗练的文笔,结合准确入微的观察,运用大量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以及情景交融的环境渲染,充实起相对单薄的题材,让读者不经意间,沉浸于父亲的小世界中,与他同喜同悲。特别是作者在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上,遣词的用心可见一斑。例如“父亲腰间缠满绳索,站在一堆紫菜架叠成的竹排后面,黝黑的手臂撑着竹架,弓腰推着。母亲拴着条绳子,在前面拔,身体向前倾,角度很大,几乎和海面平行。海水向前漫进一点,他们就跟进一点。再往前漫进,他们就向前挪动。”书中,诸如此类大量的动词刻画,让人物动作如慢镜头播放一般,形象瞬间跃入脑中。学业阶段的孩童如果能悟到此法的妙处,借鉴运用于作文中,一定能添彩不少。
《蕙风词话》中有言,“‘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诗词中,唯有“真”能潜入人心,小说亦如此。“真情实景”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从父亲的视角出发,串联起社会的变迁、人情的冷暖,读之亲切可感,再加上场景就设置于闽南故土、东石镇街、泉州汽车站、飞天市标、华侨新村等,跟随主人公的足迹,脑海中架构出闽南版图的一角,心绪随之游走的同时,心头泛起强烈的代入感。读者在不经意间,代入了自己同在一片天地生活的印记,也代入了作家张百隐本身。可以说,这是一部以亲身经历为主的小说,以儿子的旁观,为父亲立传。
现如今,父亲已还清了“养孩子长大”的债,而“送父母上山”的债,父亲一定希望终身欠着,永不偿还。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因相欠而相爱,不要急着偿还,把爱匀到每一个寻常日子中,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