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剑青
寒冷冬天,凛冽北风呼啸,刮过树梢,滑过田野,撞过门,钻过窗,所到之处都带来冷意万分,特别是有雨日子,更是一派萧瑟。
闽南的冬天没有雪,霜作为冬的最冷标识,张贴地面之上,这时你才真正理解“冷若冰霜”的含义,真佩服人们丰富奇特的联想和充满智慧的想象。
冷冷天气冰霜覆地,岂不像是一个面无表情冷漠麻木的人,看了以后,确实让人心生寒意。“烧起火炉来吧!”祖母的一声提醒,让冷气逼人的屋子有了些许暖暖之感,大家伙像吃了糖一样,丝丝甜蜜掠过心间。
不大的红砖火炉,类似于烧煤用的炉子,不过它烧的不是煤炭,而是木炭。木炭从何而来?祖母平时做饭,总会累积一些灶膛里烧得通红却火力十足的火炭,火炭被铁夹子取出后,直接置于空地上,用水浇湿红红的火星子,火炭便会发出“滋滋”响声,随后一股白色气体瞬间如烟雾般升腾。
有时我们甚至会疑惑,祖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烧得好好的竖杆木头,为何要让它们走出灶膛成为黑色木炭呢?不过,这样的疑问很快被浇湿火炭时美好而有趣的做法“淹没”了。
我们才不管三七二十一,那就希望祖母夹来更多的火炭,让我们将它浇灭。
祖母说:乞丐也要防三天粮。意思是说人要有所防备,储存一些必要的物资可以防患于未然。寒冷冬天里,当炉子被木炭烧得通红时,我们才深切体会到祖母的良苦用心。
红红的木炭继续绽放着它们在某次燃烧后的生命之光,听着火炭在火炉里“噼里啪啦”地燃烧着,暖气便洋溢屋子,冷冷的空气中飘荡着如花般的芳香,心中的惬意与感动便油然而生。因为在那个艰苦年代里,能有这样的火炉与木炭交织出的美妙境界,实在是一种享受,享受着冬日里特有的生活之美,美如诗,诗里有平平仄仄的火烧木炭声,有缠缠绵绵的火炭与火炭间的窃窃私语声,有火苗与火苗相拥舞蹈间的卿卿我我声。
为了不在冬日受寒挨冷,小时候的我们绝不当“寒号鸟”。每当秋天来临时,我们便会到山上去捡一些枯枝干柴,以让祖母的灶膛有足够的“食物”;以让我们取炭浇水有浓浓的趣味;以让我们的冬天有暖暖的“诗意”。
而今,我们不再以火炉来取暖了,可每一次寒冬来袭时,总不会忘记那些远去岁月里曾经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