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基金频频限购 投资者如何应对?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基金限购便屡屡发生,步入2022年,基金限购节奏明显加快,短短三个交易日,便出现了数十只基金集体限购,其中不乏去年表现优异的头部基金。

“目前限购的基金主要表现为去年业绩较好,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为了限制规模,以便于基金经理更好地实现稳定运作,维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继而选择限购。”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基金限购 愈演愈烈

新年首个交易日,交银施罗德基金便发布公告称,自1月4日起,旗下交银趋势优先混合基金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的累计申购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限购适用于直销机构与非直销机构。截至1月5日,交银趋势优先混合基金近一年的收益为74.16%。而在去年8月,该基金也曾发布单日不超过1万元的“限购令”。

作为去年市场上表现优异的基金,该基金的限购信息一发布,便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热议。“前年该基金规模仅有几亿元,去年三季度就逼近80亿元,在收益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基金规模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某券商人士姚先生表示,“‘船小好调头’,不少明星基金在规模大增后,业绩表现往往会差强人意,而中小规模的基金,更容易出业绩,这也是基金限购的原因之一。”

除了该基金发出限购公告外,不少表现良好的基金也着手限购。1月4日,林英睿管理的广发价值领先、广发聚富、广发睿毅领先、广发多策略纷纷限购,将单日每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含定期定额投资和转换转入)限额调整至1万元。以广发价值领先混合基金为例,其去年上半年,收益便达到40.16%,大幅领先市场平均水平。

●定投基金 顺势而为

此番众多基金纷纷限购的原因,绝大多数基金公司在限购公告中表示,是为了保证基金的稳定运作,维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而去年至今,基金限购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何投资者会越来越关注基金申购的动向?

“随着居民更多的资金流向基金市场,基民不断增多,自然对基金的动向颇为关注。”上述人士姚先生说道,“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往往会考虑其过往业绩、基金经理等因素,选择明星基金也是理所当然。因此顶流基金一旦限购,往往更能引起轰动。”

一旦市场对于某些基金的热度过高,规模过大,对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布局,会是一个不小挑战,因此实行限购,更加有利于基金的运行,也能够保障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而在频频限购的当下,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业内人士表示,应自上而下选择。大方向是看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如投研能力、管理水平等;小方向从基金经理着手,验证其过往管理的基金业绩水平,其投资方向等,看是否符合当前的趋势方向。对于一些限购的基金,如果其表现优异,不妨采取定投的方式,逐步参与。而对于一些去年表现一般,但拉长周期来看表现十分优异的基金,不妨多等等,以时间换取空间。

●开年警惕三大风险

进入1月,短短几个交易日就开启了极致的风格切换,前期涨幅较高的板块纷纷下跌,而低估值板块却趁势而上,取得了“开门红”。借各大券商陆续发布1月风险提示之际,我们共同关注本月的风险点?

首先是高景气行业带来的高估值风险。“12月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大幅调整,锂电池、光伏、风电行业的龙头个股普遍从高点回调了20%~30%。当前整体PB处于94%的历史高分位。”招商证券介绍,CXO板块也值得注意,该板块市盈率持续维持高位,几大板块龙头公司市盈率均常年在100左右,估值较高。当估值处于如此高位时,市场情绪极易被风吹草动影响导致羊群效应。

其次是新股破发的风险。2021年10月20日以来,共有85只股票上市,其中12只股票首日破发,高估值、高溢价可能是导致其上市首日破发的主要原因。去年10月,科创板创业板新股定价新规正式落地。新规实施后,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定价大幅上升,相对行业市盈率由折价转为溢价,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多只股票破发的情况,这也意味着“闭眼”打新成为历史。

最后是预防业绩“变脸”。进入1月份,相关上市公司将开始陆续发布上年年报预告。从历史数据来看,业绩不及预期和大幅亏损的公司,在业绩报告披露后股价会面临不小的调整压力。因此,在一季度,投资者要持续谨防业绩雷风险。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