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胃肠镜检查的必要性,想必不少读者朋友都早已熟知。那么,如果在胃肠镜检查中不幸发现有肿物,又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健康课堂》专栏特别邀请晋江市中医院内镜中心学科负责人王德鋐医生,为大家科普:内镜粘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如何微创治疗粘膜下肿物。
故事▲胃粘膜下肿物挖除
前段时间,36岁的钟女士在晋江中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体粘膜下肿物。具体EUS显示,病灶处见一低回声区域,内部回声均匀,肉眼大小约1.0cm×0.6cm,起源于固有肌层,超声内镜提示胃粘膜下肿瘤,考虑胃间质瘤。
与医生充分沟通后,钟女士选择于去年11月25日在晋江市中医院内镜中心行“经内镜粘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当天,晋江市中医院成功完成此例胃黏膜下肿物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术后病理回报显示:胃体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胃肠道间质瘤(极低危险)。
解析▲内镜微创技术知多少
“随着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可在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手术切除方式可视病情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直径小于3cm,肿瘤边界清,腹腔无转移灶可行内镜下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等优点。”王德鋐医生表示。
那么,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适用于哪些肿瘤呢?
据了解,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有良性的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纤维瘤等,也有低度恶性,甚至恶性的肿瘤,如胃肠道间质瘤、类癌、平滑肌肉瘤等。其共同特点是“长得深”。因此,通过常规粘膜活检不能对这类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在临床上,消化内镜医师根据病情的程度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定肿瘤性质,再评估切除肿瘤最佳方案。
“这些主要依靠超声内镜下的诊断,确诊需要切除后标本病理检查。这一类病变以往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但外科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对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大。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良性或低度恶性粘膜下肿瘤已可根据肿瘤的形态和生长的位置,通过无痛内镜下手术器械切开病变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病变,完整把瘤体剥离出来。ESE技术的诞生为肌层肿瘤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患者无需开腹,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 王德鋐医生解析说,“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消化内镜检查或有消化系统健康问题,可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病房大楼二层内镜诊疗中心咨询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