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迟到”16年的锦旗

致敬生命守护者

“真心感谢张主任当年的救命之恩!”近日,在晋江市中医院上演了温情的一幕。一位名叫谢翠玲的女士捧着一束鲜花,手拿着一面锦旗,赠予该院的急诊科主任张银清,并再三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是一面‘迟到’16年的锦旗。”谢翠玲反复说道。那么,这是怎么回事?

两次手术 挽救一个家庭

事情要追溯到2005年的8月。

一天晚上,谢翠玲的父亲老谢骑摩托车回家,途经324国道的加油站时,一辆自行车突然闯入老谢的视线。由于避闪不及,他与自行车刮碰并不慎头部着地摔倒。家人急忙将老谢送到惠安县医院急诊科。经头颅CT检查提示颅内大量出血,医生诊断老谢为特重型颅脑损伤、脑挫裂伤伴大量出血、脑疝。听到这一消息,老谢一家子的心都揪在了一起。

病情危急,必须马上行开颅手术!

对于老谢的家人来说,这是一场与时间抢人的“赛跑”。经家人商讨,他们决定连夜立即送病人前往原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

据谢翠玲回忆,当时病人转送脑外科时,已经出现双侧脑疝,处于深昏迷状态。当时值班医生张银清接诊后,立刻行气管插管并紧急安排开颅手术,术后送神经外科ICU继续治疗近半个月时间,老谢才清醒,但出现口齿不清、手脚不灵活等后遗症。

近三个月的住院治疗,几乎都是由当时仅19岁的谢翠玲在照顾。

“当时我只是个小女孩,弟弟也还在读书。我看到爸爸的情况后,害怕得都哭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谢翠玲回忆道。当时的经管医生张银清知道后,便特意到病房宽慰谢翠玲,“这是正常的。只要是动过脑部手术的患者,多多少少都会有后遗症,术后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一句暖心的话,让这名19岁女孩始终悬着的心安定了下来。

术后3个月,老谢出院,回家休养一个月后,张银清又再次为其进行了第二次手术——颅骨修补术。出院时,老谢的语言能力和行走能力已逐渐恢复好转,“就像魔法一样,我爸爸突然清醒过来,突然就好了!”谢翠玲表示,“现在的他基本已恢复,跟以前一样,可以正常生活。”

再续前缘 从恩人到恩师

机缘巧合。长大成人后的谢翠玲在婚后与丈夫在晋江工作生活。

有一天,她在晋江中医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第一目击者急救”的公益活动,就填上表格报名参加了。谢翠玲表示,“当时看到这个招募时,想着救人的东西多学一点总是有好处的,所以就踊跃报名了。”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想把知识点记牢、学透,谢翠玲用手机把课程内容录下来,晚上带回家后再认真复习。当再次打开视频时,她发现正在讲课的老师愈发面熟,似乎突然回想起了什么。于是,她立马把带有张银清五官的视频截图发给母亲,最后得到了母亲的确认——他就是16年前救治父亲的医生。

“刚开始我没认出来,因为以前他都是戴着口罩、穿着军装。现在上课时,他穿着便服,我反而认不清了。不过真开心,以前他是我们一家的恩人,现在他又成为我的老师。”谢翠玲说道。

现在,谢翠玲已结束了第一期“第一目击者急救”公益活动的培训,并获得合格证。谢翠玲表示,她还想再参加一次,向恩师多学习一些知识。

“现在爸爸55岁了,能够这么健康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多亏了张主任,所以我们全家都非常感恩他。”谢翠玲说道。确定了眼前的张银清就是当年的“恩人”后,谢翠玲就想再次表达感激之情。“感恩不应该放在自己心上,我应该16年前就有所行动。”于是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她的爸爸妈妈表示,“这是应该的,我们全家都支持你。”由于老人远在惠安,因此做锦旗买鲜花的事情都交给了谢翠玲处理。

其实,这面锦旗,谢翠玲在一个月前便已定制好,但是由于张银清工作繁忙,门诊、手术不停,她去了两次都找不到机会送上。后来,碰巧张银清外出,无奈之下,谢翠玲找到医院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通过微信与张银清取得了联系。

8月9日,两人再次相见,谢翠玲递上迟到16年的锦旗,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锦旗赠恩人,鲜花暖恩师心。”谢翠玲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小小的锦旗与鲜花向张银清主任致敬。

一面锦旗、一束鲜花,不仅仅传递的是患者的感激之情,还有对医院综合医疗水平、致力公益培训事业的认可,更是对医护人员工作的充分肯定。

“16年前的事情,我早已记不清了,没想到病人的女儿还记得我。其实这没什么,救死扶伤本就是我应该做的。”收到锦旗的张银清表示意外,打趣地说道,“时隔16年,当时的我还是个帅气的小伙子。现在,我早已经是饱经风霜的大叔了,没想到她还认得出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