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0多年,她勇敢地踏出了那一步——选择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实现心中的援疆梦;她把灯谜文化带到新疆去,让新疆的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灯谜的魅力;她身兼多职,活脱脱一个“女汉子”,用爱与真诚“偷”了学生和家长的心……
她,就是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老师王银双。
把灯谜文化带到新疆
说起王银双,身边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竖起大拇指,夸她很有勇气、很有爱。
这一句句的好评还得从那一次援疆之旅说起。从教20多年,王银双桃李满天下,收获满满幸福感,但心中总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呼唤着:“来吧,来吧,来实现教育人心中的援疆梦吧!”
2020年,王银双给自己打气,在仲春之际,抵达新疆热土。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让这个初来乍到的闽南妹子吃到了苦头。可当看到昌吉市第十四小学孩子们质朴的脸庞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时,王银双仿佛全身充满了力量,全然不顾还未解决的种种困难,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中,先后承担一周二十节课的道德与法治课、一周二十节科学课,加班更是成为常态。
昌吉市第十四小学的学生也很喜欢这位远道而来的老师。“老师不仅能生动地解读书本知识,还常常为我们讲述精彩的晋江故事、泉州故事、福建故事、中国故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宙丽德孜同学是王银双的结亲对象,这个哈族女孩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但是一般人看不见,因为她很少抬起头来看大家。王银双发现后,时常鼓励宙丽德孜,用热情感染她,帮助她迈出了与人交流的第一步。
一年半的援疆之旅,王银双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有着灯谜特长的她还把灯谜文化带到新疆去,让新疆的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灯谜的魅力。“原来猜灯谜这么有意思,中国文字这么有趣!”在灯谜课上,好多的时代热词、中国热词萦绕在孩子耳边、心中,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支教教师,王银双一直努力用最短时间留下“带不走”的前沿教育教学理念,多次开展讲座与当地语文老师分享20多年来的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经验。除此之外,这个“女汉子”还倾一己之力,促使英林镇镇政府与泉州援疆指挥部、昌吉市教育局深入开展“手拉手”共建工作。在她的努力下,英林镇政府、“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英林镇青年创业联合会、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为昌吉的孩子们送去口风琴、民族舞服饰、足球等,推动两地探索多层次的援疆新模式、新格局。
感谢她的“执着”
让我变得更好
2018年1月28日,王银双来到了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2020年4月,王银双奔赴新疆支教。就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王银双神奇地将孩子们、家长们的心“偷”走了。
“王老师每天都很忙,一直围着学生转。她还很‘执着’,每天都让我们练字、阅读、运动等。”就读于毓英中学的洪锦瑶回忆说,王银双的第一课也有些与众不同,一开始就让大家猜灯谜,解开谜面才发现是她的名字,因此,大家对“王银双”这个名字印象深刻。之后的相处中,王银双的一些“坚持”,曾让她颇有“怨言”,直到进入初中后,洪锦瑶才感受到王银双的用心——写得一手好字的她成了班级出黑板报的“专业户”,阅读习惯的养成让她的语文学习游刃有余,坚持体育锻炼让她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如今再谈起王银双的这份“执着”,洪锦瑶只有满心的感激。
喜欢和感激王银双的,还有同事。“都说伟大来自于平凡,在我心中,王老师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者。”一开口,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老师王秋兰就哽咽了。
王秋兰告诉记者,她是王银双名师工作室成员,经验丰富的王银双给了她很多的指导。有一次,她要上公开课,而当时王银双还远在新疆支教。“公开课前一晚,10点多了,她顾不上吃饭就给我打电话,远程指导我磨课,直到深夜12点多。”王秋兰回忆说,第二天公开课一结束,王银双也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她,关心了解课堂,令她深受感动。
说到这,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校长钟志向也分享了一则趣事。“银双老师不管走到哪、做什么,她都很用心,全身心付出。你看,新疆昌吉市第十四小学这就直接公开‘抢人’了。”在钟志向眼中,王银双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女汉子”,分管学校德育、安全、工会、总务工作,还兼任语文教学任务。就连支教时,暑假回到晋江,王银双也会主动来学校帮忙。“工作交代给她,我觉得特别安心。”钟志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