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新磁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踏上海丝 走向世界

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海外贸易空前繁盛,陶瓷与丝绸、茶叶成为大宗外销商品。

清乾隆版《晋江县志》有载:瓷器“出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随着泉州港梯行万国的航船,磁灶窑陶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等地,实现由普通的“内销民窑”一跃成为宋元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蜚声海内外。

“磁灶陶瓷的外销,可以通过水下考古和沉船的发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遗址遗迹、海外古遗址的出土遗物等几方面的资料得到证实。”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研究员介绍,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建立以来,陆续发现一批宋至清各时代的沉船遗址。其中,著名的“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及“南海Ⅰ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中,都发现大批磁灶窑的陶瓷器,表明磁灶窑产品在外销陶瓷中具有很重要的特色和地位。

此外,在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有发现出土或传世的磁灶窑陶瓷器,更进一步印证了磁灶古陶瓷走向世界的外销历史。至今,在欧亚5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均收藏有磁灶古代陶瓷。

除了磁灶陶瓷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磁灶制陶技艺也远播海外。明代时期,磁灶陶瓷工匠把制造龙瓮的技术传播到菲律宾,成为当地著名的一种工艺,他们称这种龙瓮为“文奈”,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并视为圣物。

清代,随着磁灶人下南洋、过台湾,也把磁灶陶瓷生产技艺传到东南亚和台湾莺歌。以台湾为例,1805年,磁灶人吴鞍到台湾莺歌设窑制陶,把磁灶的传统制陶技艺带到台湾,并传承发展下来。时至今日,台湾莺歌陶瓷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生产日用陶瓷到建筑陶瓷、工业陶瓷,再到如今大力发展工艺陶瓷,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形成独特的创意陶瓷文化,享誉海内外。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