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刚刚毕业的她踏上了三尺讲台,一晃,27年过去了,她仍坚守在那里;忠心献给事业、爱心捧给孩子、安心留给家长,这是她的工作准则,也是她留给师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机缘巧合与高甲戏结缘,她为了传承和弘扬高甲文化尽心尽力……
她,就是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象山校区老师林桂花。
扎根象山27载
母女俩都是她的学生
从事教育27载,林桂花都与“象山”紧紧连在一起。她见证了这所学校从基层小学到中心校,再到如今的市直小学分校区的华丽变身。
在象山这么多年,经历了三个校区,两次搬迁。每次搬迁,你总能看到林桂花带领家长和孩子们不论轻重活,一次又一次地来回搬运,累并快乐着。即使校区一变再变,唯一不变的是她那颗初心——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悦纳每一位学生,以那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将爱进行到底。
“她真的一点也没变,眼里一直有光,对教书还是一样充满热情,对学生还是如此关心。”采访中,学生家长林春英情感尤为丰富,不断感叹“缘分真的很奇妙”。一打听,原来,林春英小学最后一年,林桂花就是她的班主任。20多年兜兜转转,林春英的小孩也成为林桂花的学生。奇妙的是,林春英弟弟的小学班主任也是林桂花。
林春英回忆说,自己读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林桂花,“她的课堂很活跃,不是那种很刻板的讲解。桂花老师还非常关心我们,总是面带笑容。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桂花老师印象很深刻。”后来,自己的孩子进入象山小学就读,第一次家长会,当看到三尺讲台上的林桂花时,林春英不敢相信,难掩激动,心里还有一丝丝的雀跃。如今,林春英和孩子不时会互相“炫耀”林桂花对他们的好,画面十分有趣、有爱。有时,林春英弟弟也会加入“战场”,夸夸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林桂花。他说:“林老师就像一根蜡烛,点亮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一所学校扎根27年,真的不容易。桂花老师就是‘象山一宝’,她不仅做好自己,还带动年轻教师一起拼。”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吴树伟今年刚调到晋江二小象山校区,不过,很早之前,吴树伟就有耳闻林桂花的事迹与成绩。共事不到半年,吴树伟就已真切地领略到林桂花身上那份对象山、对高甲的爱与坚守,不禁竖起大拇指点赞。
高甲文化的坚定守护者
说起象山,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标签——高甲戏。没错,高甲戏是象山的办学特色,而林桂花就是当之无愧的高甲戏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与弘扬人。
20多年来,为了传承和弘扬高甲文化,林桂花可谓尽心尽力。如今的她,排练节目、缝补戏服、协助化妆等,都游刃有余。殊不知,她其实也是“半路出家”,一路摸索前行。
“是林老师带我认识高甲戏,喜欢高甲戏的。”林钰航是四年级的时候转学到象山的,学过南音的他,很有灵性,一下子就被林桂花慧眼识中,挑选进学校的高甲戏兴趣小组。两年来,当林钰航跟着晋江高甲戏团学习高甲的各种技巧时,林桂花也在旁边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手把手指导。林钰航说,每一次比赛、活动展示,林桂花都会随身携带针线包、电熨斗。一有扣子掉了等情况,大家第一反应准是喊:“呼叫林老师,求帮助。”这样的林桂花让他们的每一次表演都毫无后顾之忧,只管登台向观众展示最好的一面。
在象山,高甲并非“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你瞧,大课间,师生们踏着节奏,欢快地跳起林桂花参与创编的高甲风韵操,高甲戏与课间操的结合,多么富有特色和活力,令人眼前一亮;回到家,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教爸爸妈妈高甲戏,举手投足间颇有风范,亲子乐融融;同事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得空就向林桂花“取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高甲戏作为一门课程走进课堂,林桂花还着手尝试编撰《南海明珠 高甲风尚》这本校本教材。她多次翻阅相关书籍,深入晋江高甲剧团,访问老艺人,到泉州艺校学习、搜集资料……花费一年多的时间,一本从学校实际出发的校本教材终于编撰完成。此教材还入选福建省地域文化艺术特色中小学地方、校本美育教学教材,获得晋江市乡土校本课程一等奖。
“不管是教学还是高甲,林老师都非常主动,不等不靠,而是主动探索。她对每个孩子都很细心,尤其关注学生心理。有时候为了纠正孩子的学习习惯,她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吴树伟告诉记者,经常可以看到历届毕业生组团来看林桂花,孩子们不管去到多远,都还和林桂花保持良好联系。因为,林桂花老师爱他们,对他们好,所以毕业这么久了,他们还一直记得回来看看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