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升
吃是生活的本能,也是感官的享受。每个人都想做一位会玩能吃的吃货,神游世界,吃尽天下美食。只可惜,这诗与远方,不仅要有钱、有闲,还要考验肠胃的功能。美味天南海北,需要好胃准备。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经风靡全国,引发国人对美食的向往。川味美食王国,以麻辣见长。成都有2万多家火锅店,麻辣火锅沸腾了吃货世界,成为川味美食的经典名片。
幸会成都,近距离感受地道的川味美食。从街头特色小吃入嘴,探寻川味江湖,幻化为奇妙的味蕾反应。瞧瞧,夫妻肺片、毛血旺、麻婆豆腐、龙抄手,无辣不成餐,无辣不入味。
在锦里古街,微风中都飘着麻辣的味道,麻辣滋味令人欲罢不能。在宽窄巷子,麻辣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连土豆片也切成薄薄的麻辣片,更不用说浸在各色红油里的麻辣串,实在是把人对美食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据说,这辣味还细分等级类别,有香辣、微辣、鲜辣等口味,可以让舌尖上的味蕾全面绽放、激情跳舞。
明知对麻辣望而生畏,毕竟在川味之都,还是禁不住唇齿间涎水的荡漾,有所选择地浅尝一下。在体验的过程,尽量挑选一些微辣的菜品,食用前,有时用酸奶来保护胃黏膜,并用饮料或矿泉水来稀释辣味对胃酸的冲击,用甜食中和味蕾的记忆。麻刺激味蕾主要在口腔之中,唇齿有微微触电类似中毒的感觉。全身冒汗,汗珠像顽皮的孩童瞬间汇聚到皮肤的表层。从舌尖到舌根,麻辣时间可以持续二三分钟。可惜,对麻辣敏感度过高,除了喷嚏连连,还有肠胃的抗议不断。只能用频繁的跑厕所,让麻辣穿肠而过。
饮食文化中的食材若非中原本土所产,几乎都会从传入地前缀定语冠名,如“胡”“番”“洋”等。前缀“胡”的食材多来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所得,前缀“番”的食材多是宋元时期从海外漂洋过海而来,前缀“洋”的食品不少是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到来的。据查,辣椒原称“胡椒”,生于南美,16世纪传入云贵高原地区,跋山涉水,在四川盆地落地生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胡椒”扎根天府之国,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经过加工提炼,为川味在美食江湖攻城拔寨风靡天下立下赫赫功劳。
为何四川人对麻辣情有独钟呢?因为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冰雪融水又汇聚成众多的大江大河,水汽聚集,不断攀升又不容易散发,湿气就较重。从“蜀犬吠日”的成语,就可见四川盆地以阴天为主,少有大晴天。按中医诊疗原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潮湿的天气容易引发关节炎等毛病。如果没有引发湿气排泄的渠道,人容易患上关节炎等身体机能的毛病。四川盆地的气候总体偏寒湿,水性偏寒,麻辣的川味饮食可以刺激毛孔的排汗功能加速运行。若饮上几盅白酒,效果更佳。难怪,四川的高端白酒众多,泸州老窖、宜宾的五粮液、德阳的剑南春等几乎占了国人饮用的中高端白酒的半壁江山。
成都是美食之都,也是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老百姓基本都能过上安逸闲适的生活,丰富的食材可以烹饪种类繁多的川味美食。街头巷尾,串串香是品尝美食随意轻松的最佳方式。以天然食材为主,辣椒和花椒为辅,佐以各色天然香料配方,家家有不同的调料配比,刺激味蕾,唤醒食欲,共赴味觉和视觉的美食盛宴。
味蕾有初始记忆,肠胃有调适功能。这些只能让我这位来自闽南海边的子民,闻川味,品川菜,浅尝辄止,大饱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