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来一场诗与远方的梧林之旅

梧林四季,风景如画,自成诗境。它是闽南许多都市族心目中的诗与远方,无论春夏,抑或秋冬,都要来走上一走。春雨绵绵,古榕抽芽,鸟鸣啾啾;夏日骄阳,红墙碧瓦,绿树成荫;秋风爽籁,碧空白云,幽幽古厝;冬日暖阳,澄塘长苇,夕晖晚照。每一个季节,都是一首不同意境的诗歌,都在等待着远近的人们翻启吟唱。

诗与远方,不在于时空距离的长短,而在于眼前风物的赏心悦目。红男绿女,美景当前,诗意满怀,人生郁结,皆可抛洒。文人们走上一遭,家国乡愁,慨当以慷,成曲成文。

梧林花草,深深浅浅,簇簇团团,连缀成湖成海。秋冬的金盏菊,朵朵向阳,层层叠叠的花瓣,把阳光衬托得明媚晃眼。春夏之时,殷紫的马鞭草绵延生长,窈窕婀娜,只招摇得游人心生荡漾。穿了古风裙的美女,把无处搁置的少女娇羞,徜徉在花海里,尽情上演了一幅幅古代仕女图,引来“打马而过”的男女老少,频频回首流连。村口的那口田亩方塘,有几株美人蕉临水照花,驻足凝神远眺,天光云影共徘徊,悄然地,一些莫名的雅意就住进了心里。

来过的美女一拨又一拨,美照打卡了一波又一波。在美好的地方慢下脚步,欣赏每一朵花的姿态,“嫩蕊商量细细开”“踯躅闲开艳艳花”,每一种姿态,千娇百媚,让人沉醉不知归路。古人无花不成诗,花不醉人人自醉。赏花喝酒吟诗是佳配,明代文人唐寅自诩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花是古代文人寄托情志的美好之物,是诗的化身。

赏完花,还有古民居、古街巷、古文化,那匾额,那楹联,那番仔楼,那红墙古厝,踏遍村头巷尾石板路,每一条都通向诗意与远方。

远方是俗世生活中渴望的心念理想,我们厌弃了人间烟火的熟软,疲倦了蹉跎的岁月,渴望一些别致的生活或别样的情怀。我们习惯把诗与远方投向目之不可及最遥远的地方,以为诗意只在别处,在他乡。可是啊,梧林的诗与远方都深藏在岁月里,它的别处在时间深海里,在历史烟尘中。那些古旧的气息、悠远的情怀,那些俗世中逐渐褪色的恩义信仰,那也是我们内心未曾遗忘的诗与远方啊。

梧林传统村落号称“闽南文化后花园”,亦称为“华侨历史博物馆”。梧林的古厝一栋连着一栋,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番仔楼,异彩纷呈。一砖一瓦,一窗一椽,设计构造,浮雕艺刻,古朴难掩繁华,典雅里透着精致。无论走进哪栋楼,如同走进了百年前的不同时光。在院子里坐下来,泡一壶茶,闲聊会友,或是静坐冥思,晴天里赏花看云,雨天里凭栏观雨,这慢悠悠的生活写意足以慰藉人心。

建筑是无声的历史,那些艰难创业的历程,那些朴实坦诚的真情,那些无以诉说的乡愁,一一镌刻在它们的岁月痕迹里。朝东楼、德鑨宅、德养宅、梦菜家声楼……每一栋楼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梧林华侨的生命情怀和梦想。“胸怀祖国”楼,它是华侨蔡怀翻和蔡怀紫堂兄弟俩合建的番仔楼。早年,他们兄弟俩到菲律宾谋生,后来参加华侨抗日战争,表现英勇出色。上世纪50年代初,兄弟俩归国建造了这栋中西合璧的洋楼,并取名“胸怀祖国”。这样的直白赤诚,这样的满怀深情,只有经历那个动荡漂泊的年代,才会这么毫无遮掩地寄托自己的家国情,简单又淳朴,但,最能打动人心。

最能打动人的话语,还深藏于梧林的侨批馆。每一封侨批,寄托着千万个载不动的乡愁,那些诉不尽的思念;那些缠绵的嘱托;那些谆谆的教诲。虚华红尘里,最朴素的表达最能打动人,也最能让人回归本真的生活,这何尝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情怀?

梧林,有着浓浓故乡之味的两个字,你可听成“吾邻”,亦可念着“吾林”,它会不由自主让你想起乡里邻人,怀念起庭院的那株古榕。它直抵内心,唤醒柔肠似水,唤起心底最深处的那点诗意向往。

小雅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