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入梧林深处 抒一腔情怀

阮孟婕

天渐暗,披戴一袭夜色入梧林。天苍茫,地寂寥,满地芦苇在桥下静默着,但依然用挺立的身影,勾勒夜的模样。我抬脚前进,慢步徐行,生怕惊扰这沿途的清净。两侧树木夹道相迎,枝丫上垂挂着的灯笼,为黑夜点亮一簇簇红。这红,不耀眼,不夺目,恰到好处地展现中国新春特有的氛围,喜庆而吉祥,让人心里格外宁静。

宁静在心,昏暗相随,四野悄然无声,只有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提醒自己还在前行。环顾四周,远处高低房屋错落有致,近处桥底溪流暗自潺湲;而举目高处,一弯月亮行于前方,似比我更急于一睹梧林芳容。而后,行至一处转角,光亮更盛,再往里走,一方开阔的平地映入眼帘,眼前招牌上的游客导引让我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眼前这红砖古厝,抑或高大洋楼,皆有一副不染红尘之姿,让人叹为观止,脚步也不由地走向深处。

走在六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中,脚踩青石板,不逼仄但也算不得宽敞的路上,能否遇到诗人戴望舒眼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呢?当脚步渐远,油纸伞的姑娘还未触及,倒是进入了一栋布设“梧林记忆”的展馆。亮堂堂的光影打在柜子上,和展柜里、墙壁上黑白斑驳的陈年旧物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萌生时空交叠的玄妙感。特别是一面展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照片墙,让我不再前行,而是静默仰视着。这组呈现20世纪初旅菲华侨的生存状态影像中,一幅幅躬身劳作的场景直逼眼帘。有瘦骨嶙峋的肩挑小贩,那臂膀上挑起的不仅是重担,更是希望;有双手在织布机上忙碌的女工,那低眉俯视的机器里,织就着她的未来和憧憬;还有弯腰干活的码头搬运工,那佝偻的身体里有一颗为生活跳跃的红心。还有造船工人、三轮车夫、锯木工人等,一张一张身影模糊的老照片,从我的眼前一次一次清晰地再现,让人不得不感慨,历史转瞬,尘烟散尽,只有这一群一群的劳动者,在时光中凸显着,于岁月中醒目着,连同他们一点一滴的汗水、一步一个的脚印。

抬脚步出“梧林记忆展”,迎面是一栋高大的洋楼,最高处一角悬一船明月,无众星拱绕,自成一派风姿。明月不管心底事,只把清辉照人间。百年前的梧林村民,是否于故乡对月望远方?百年前的梧林华侨,是否于他乡对月思故乡?

头顶这片清辉,继续前行。沿路迎来的泛黄木制旧招牌,抑或布制招牌,粗糙而简陋,但浓郁的复古气息熏得我迷迷糊糊,仿若误入另一方时空中,忘却了自己打哪儿来,又将去往何处。石板路构筑起的经纬线上,屹立着古大厝,端坐着番仔楼,还有老洋楼簇拥其间,将这片闽南大地装扮得别具一格。我不禁低头审视当下的自己,羊毛衫和牛仔裤不合时宜,马丁靴更是离经叛道,此时当入村落中的“复古照相馆”,身着旗袍,脚踏老布鞋,撑一把油纸伞,倚靠廊柱边吟一阙宋词。

宋词还未吟出口,耳旁孩童一声啼哭将我唤回这片古村落。夜色愈发深沉,迷蒙的光影渲染着红墙雕砖。当轻摇慢摆的黄梅小调窜入耳际,眼见墙上身着旗袍的大幅美女图,似走入满卷古风的彩铅画里,画中矗立一座座老宅,修养楼、德鑨楼、胸怀祖国楼……这些楼宇从历史隧道前行至今,似一位位老者,眉目慈祥,含笑间包容每一位来者,接受其啧啧赞叹,也领受其评头论足。

“修养楼”那面灰黑又暗黄的墙上,写满抵御外寇的勇敢。我仿佛看到梧林人立于廊道的射击眼前,手把枪支保卫故土和亲人。“德鑨楼”外披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古罗马式“洋装”,内里依旧是中式对称风,这种“表里不一”一如宅子的主人,虽远涉重洋,但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中国血脉。那一笔一画凝固于门柱与隔扇上的中国字,是主人对家国表白的“中国心”。而最具中国心的当属“胸怀祖国楼”,光听楼名,就被如此赤诚的表达震撼。这栋番仔楼左右对称,端坐于地,像一位轩昂的壮士气冲霄汉。楼里的两位主人参加游击队,投身抗日战争,用赤胆忠心为这栋楼增添豪迈气势。在梧林读着楼,心潮起起伏伏。往事越百年,那棵棵盘踞在这片土地上的榕树,是这些“老者”的信使,盘根错节里缠绕着爱国情愫,虬枝劲节中攀缘着故园情怀。这份份浓情丝丝缕缕长满梧林土地,点点滴滴爬上红瓦飞檐,让来者观看之间,心潮涌动。

当抬脚离开梧林,沿路的风景已收心底。尽管夜色愈浓,耳边乐声沉落,但有一船弯月不离不弃,照我走出梧林深处。此时的我,想拜拜月,祈求这尊曾经照着梧林古人的月啊,还要照着梧林今人,走向更远的深处。

“梧林时光”征文大赛

主题:展示梧林风采 醉享古村时光

主办:梧林传统村落项目办

新塘街道办事处

晋江市文联 晋江经济报社

时间:2021年2月1日—6月20日

邮箱:443552882@qq.com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