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辉煌
革命斗争年代的老区,大多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隐蔽性较好;二是劳苦人多,革命性强,群众基础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区既面临历史机遇,同时也要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
塔头刘是晋江第一批革命老区基点村,地处东石镇东部海滨,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700多。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该村经过奋发努力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看,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发展空间受限,经济实力不强,村民收入在低位徘徊。最近几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乘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精心组织顶层设计,明确行进路线图,用好扶农惠农政策,激活自身内生力,上下齐心,各方协力,走出独具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开创新局面要有大手笔
有了战略定位引领,就要选准群众最为关注、能够牵动全局、起到凝心聚力增添动能的重点工程来破题。塔头刘村从办好教育入手,举全村之力,筹集6200万元资金,其中投入1500万元改造原有小学旧址,开办镇属公办塔头刘中心幼儿园;投资4700万元,其中各界捐资1800万元,建设设施完善、高标准现代化的廷都中心小学新校区,不仅大大方便了本村及周边村落群众子女的入园、就学,而且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村里又兴师动众,整治脏乱,绿化美化环境。投入近千万元建设跨度20米、宽8米的新港桥,主干道铺设水泥路面,完善村中交通路网。拆除违章搭盖,溪道清淤护砌,整理荒废杂地,实施厕所革命,建设景观秀丽的海滨党建长廊和海滨休闲公园,村容村貌极大改观。这两台重头戏,聚焦于全村家家户户得益、长期起作用的要事,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村民积极响应支持和普遍赞誉。
启示之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题是培根铸魂
塔头刘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革命斗争年代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村里十分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组织力量深入挖掘、系统梳理、精心布置。借用传统民居布设乡村记忆馆,修缮刘氏家祠兼作村革命史馆,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教育。对传统文化,着眼于转化和创新,创设慈元文化节,慈元行宫传递的忠孝气节、家国情怀,慈元塔凝聚的济人利物、仁和精神,都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用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占领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同时,讲好塔头刘故事,续写红色家谱。村里特别重视让青少年传承好红色基因。以革命烈士刘廷都的名字命名村小学,编辑革命斗争回忆录《峥嵘岁月》,经常性开展“将红色文化传进校园,让红色教育深入课堂,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活动;关心照顾“五老”户,开通“慈善微信爱心群”,对贫困户、低保户及时精准扶持。他们提出的16字箴言“人文培根、红色铸魂、守正立德、乡村担当”,既是工作引领,也是经验总结。
启示之三: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乡村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经济要靠产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塔头刘村始终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加工,大力发展渔业和海产养殖业,让它们成为解决大多数村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振兴乡村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不懈抓好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扩大市场占有率。改革开放以来,塔头刘村的纺织服装业、伞业和五金配件业抢得先机,获得优势,这些年来在技术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模式优化和“互联网+”的运用等方面都加大力度,使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同时还积极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拓展乡村的休闲旅游等非生产功能,发展新兴业态。村党支书刘永进表示:“结合海滨渔村优势,村里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以经济联合社为平台整合农业农村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将塔头刘村建设成为和谐幸福的海滨美丽乡村。”
启示之四:实现乡村善治要有好班子、好机制
领导班子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塔头刘村党支部坚强有力,班子成员既各负其责独当一面,又能协调配合,共同下好一盘棋。村党支部致力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手抓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的提高,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础;一手抓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的健全,不断完善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工作机制,责任随着权力走,决定了的事就认真抓落实,发现问题就及时研究解决,全村呈现出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势头,先后荣获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村、爱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称号,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面引人瞩目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