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正好,适合来写写文章。
记得那日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解一篇文章时,顺便分享了自己小时候打针的经历。
这篇文章叫《病房里的感动》,文中有一段描述特别触动我——母亲为了不让自己饱受病痛折磨的孩子哭出声来打扰夜间休息的病人,一边环抱孩子一边用自己的手让孩子紧紧咬住。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打针哭闹时,母亲也是这般。
现在回忆起来,画面就像黑白电影在放映。你仿佛能听到村里的广播响起:“请家长们注意了,明天早上八点到十二点之前,请带孩子到村委会打预防针,请家长们注意了……”小时候的我,见到针就像见到鬼一样撒腿就跑。每次听到这类广播,隔天放学就把自己反锁在教室里,连午饭也不吃,就为了能逃避打针的梦魇。可是,母亲总会在我愿望实现前的最后一秒将我从学校拖到“刑场”,那时心里还会抱着一种侥幸——那么晚了,说不定预防针早打光了。但悲催的是永远还有最后一针等着你。还记得那会儿打针的老爷爷还会满脸慈爱地说道:“算你好运,还有最后一针,错过就没了。”母亲听了很是高兴,赶紧撩起我的衣袖,无论我怎么哭啊喊啊挣扎啊,还是被母亲紧紧箍住。母亲常说:“就像被蚊子叮一下,有什么好怕的,打完医生还给你糖吃呢。”因为实在太惧怕打针了,每次我都哭得撕心裂肺,现在想来,应该是我哭碎了母亲的心,她才会常常伸出自己的手让我紧紧咬住,发泄疼痛带来的恐惧与焦躁。我也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咬了下去,现在想来,之于母亲,肉疼总比心疼好。回忆于此,我仿佛还能看到母亲手背上那深深的齿印。打完针后,我总是梨花带泪地不忘向医生伸手要糖吃,母亲每每见了总是在那儿笑,笑我哭得那么惨后还能惦记着糖。
班上的孩子听了,很是激动!“老师,你不会咬毛巾吗?我妈都是让我咬毛巾的。”他们边说边展示咬毛巾那狰狞的表情,一下子让我噗嗤一笑,打碎了回忆深情的意境。后面的故事,我是没有在课堂上讲的。
没有哪本书上理直气壮地说过:“人长大了就不会害怕打针。”活到这把岁数,我每次打针,还得母亲陪。母亲也知道我怕针怕得厉害,有时候我想勇敢一回,倒是母亲放不下那颗心。每次陪我去诊所,都是千叮咛万嘱咐医生:“这死渣吖鬼从小怕针,打轻点。”再轻,我都疼得喊出声来,现在想想,那不是疼,是恐惧。母亲也总是在回去的路上对我说:“都那么大了,以后不要哭喊了,丢人呐。”话里满是宠溺。直到有一次打针,我还是没忍住,怕得喊声即将脱口而出之时,母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一次伸出她的手,捂住了我的嘴,让我的哭喊声消散在她的掌心中。那一刻,我愣住了,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是什么让人永远长不大?
是爱。是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