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频现以“代理减免债务”为名的非法中介机构,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委托处理信用卡或贷款债务,收取高额费用甚至骗取个人信息,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理性消费、远离非法中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非法中介套路深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非法中介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平台等渠道,以“停止催收”“全额免息”“停息挂账”等为噱头发布广告,声称可“专业处理债务”“快速修复征信”。这些机构往往夸大自身能力,承诺帮助消费者减免大部分甚至全部债务,实则通过诱导签约、收取高额费用实施诈骗。
“他们说能帮我免掉一半的信用卡利息,结果签完合同就要先交5000元服务费。”市民陈先生透露,去年他因资金周转困难轻信了一家中介的宣传,不仅债务未减免,还因提供银行卡密码导致账户被盗刷。类似案例中,非法中介常以“服务费”“咨询费”为名收取费用,甚至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为后续诈骗埋下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非法中介为达到减免债务的目的,不惜伪造消费者贫困、重病、残疾等证明材料,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恶意投诉施压。
非法“代理处置减免债务”存在三大核心风险。一是经济损失风险。高额服务费无法保证债务减免,反而可能加重消费者负担。二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向非法中介提供个人信息后,存在被泄露、滥用的风险,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征信受损等后果。三是法律责任风险。消费者参与伪造证明材料、私刻印章、恶意投诉等行为,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四招护好“钱袋子”
针对上述乱象,多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布消费提醒,呼吁市民做到以下几点。
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量入为出,避免过度借贷。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借贷,避免过度消费、盲目借贷。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警惕非法中介陷阱。消费者应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切勿轻信非法中介的虚假宣传。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信息,切勿轻易泄露给他人。
依法理性维权,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债务问题。消费者如遇债务问题,应通过合法途径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或寻求法律援助,切勿轻信非法中介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