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数字化金融时代 如何守护青春“钱袋子”

随着移动支付、消费信贷等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普及,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触角已深入校园内外,青少年群体正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接触者。然而,由于金融知识储备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较弱,部分青少年在使用金融工具过程中面临过度负债、信用受损、信息泄露等风险。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金融观念,培养负责任的金融习惯,提升风险识别与自我保护能力,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树立理性消费观

“青少年正处于消费观念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外界消费潮流影响,若缺乏理性判断,可能陷入过度消费与负债的困境。”某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负责人表示,青少年在使用金融服务时,首先要学会区分“需要”与“想要”,明确自身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消费预算。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学习用品等属于“需要”范畴,是维持基本生活与学习的必要开支;而新款电子产品、限量版潮玩等则更多属于“想要”的范畴,并非生活必需。青少年应优先满足“需要”类消费,对于“想要”类消费,需结合家庭经济能力谨慎决策,避免因盲目追求潮流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同时,针对部分青少年可能接触到的借贷产品,金融专家特别提醒,要坚决避免“以贷养贷”“多头借贷”等危险行为。青少年在使用信用卡、花呗、京东白条等借贷工具前,需充分了解产品的利率、还款期限、逾期后果等信息,客观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做到量力而行,不超前消费、不超额消费。

规范使用金融工具

“信用是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一旦受损,将对未来的贷款、就业等产生不良影响,青少年应从一开始就重视个人信用的积累与维护。”业内人士表示,青少年在使用信用卡及其他信用支付工具时,需做到本人妥善保管、规范使用,不将卡片转借他人,不泄露卡片密码、有效期等关键信息,防止因卡片丢失或信息泄露导致盗刷。

在消费与还款方面,青少年坚持“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确保收入与支出相匹配。若信用卡或信用支付出现逾期,相关逾期记录会被上传至央行征信系统,而征信记录会伴随个人多年,一旦有不良记录,未来申请房贷、车贷等贷款时,可能会被银行拒绝。

此外,青少年在开通信用卡或信用支付功能时,要仔细阅读相关协议条款,了解信用额度、还款方式、账单日与还款日等关键信息,养成按时查看账单、及时足额还款的习惯。

强化信息防护意识

在数字化金融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是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针对青少年群体的金融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强化信息防护意识成为青少年守护金融安全的重要一环。

“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人脸信息、指纹信息等都是重要的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盗刷银行卡、办理虚假贷款等违法犯罪活动,青少年必须对这些信息保持高度警惕。”银行人士提醒,青少年在日常使用网络时,不要在可疑网站、App上填写或使用个人敏感信息,也不要向不明身份的人员透露此类信息。

对于办理金融业务时涉及的文件签署与授权,青少年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风险告知书等重要文件,确保完全理解文件内容后再签字确认。在涉及资金划转、信息查询等授权请求时,更要谨慎对待,确认授权的范围、用途与期限,防止授权被滥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