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轩(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五年5班)
暑假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桌铺下一层柔软的光晕,我手捧王君心老师的《风的羽衣》,开启一场穿越非遗的奇妙旅程。
翻开书页的瞬间,王君心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福州脱胎漆器上鎏金的牡丹,那花朵几乎要从稿纸上探出头;泉州的提线木偶在她的文字间活了过来,三十六根丝线牵动无限生机;厦门的珠绣则化作夜空中的银河,每一颗珠子都散发着匠人指尖的温度。
书中最让我心湖泛起涟漪的是关于泰宁弋口蓑衣的章节。当裁缝小仙将蓑衣递到老奶奶手中时,老奶奶轻声呢喃:“现在都是轻便的雨伞雨衣,谁还会记得斗笠蓑衣呢?”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中我的心。当老奶奶拿起针线缝补蓑衣上的破损时,在穿针引线的间隙,老奶奶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那些田间劳作、在雨中奔波的记忆,随着针线的起落慢慢清晰。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去年春节,我和爷爷去参观闽台缘博物馆。一件“土气”的衣物陈列着,它与周围的展品格格不入。“爷爷,这是什么呀?”我拉着爷爷的衣角,满是好奇地问。爷爷凝视着衣物,眼神变得温柔:“这是蓑衣。在没有雨衣的年代,大家就靠它遮风挡雨,下地、赶路。”说着,爷爷轻轻叹了口气,“家里也藏着一件,好多年没拿出来了。”
回家后,我缠着爷爷要看那件蓑衣。一个雨夜,爷爷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布包,打开后,一件棕褐色的蓑衣映入眼帘。爷爷坐在屋檐下的竹板凳上,轻轻抚摸着蓑衣,衣领处有一个破洞,边缘还留着磨损的痕迹,蓑衣内侧的口袋上,四枚红色的小字却依旧清晰——“平安喜乐”。
“这是你奶奶20多岁时给我编的,”爷爷的声音带着沙哑,“那时我每天要去田间劳作,遇上雨天特别冷。你奶奶就每天晚上在灯下,一片一片挑选棕榈叶,一针一线地编织。这件蓑衣,陪我走过风雨,穿上它心里踏实。”说到这里,爷爷的语气变得格外沉重:“孩子,这些老物件看着不起眼,可它们藏着我们祖辈生活的记忆。现在知道蓑衣的人越来越少了,你们要多了解它。”我用力点点头。
《风的羽衣》里的非遗瑰宝像一道道微光,照亮我心中的传承之路。我们脚下的土地孕育着珍贵的非遗。它们是福建的“文化羽衣”,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未来,我愿做一名小小的“织梦者”,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份美好,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魅力,让它永远鲜亮。
指导老师 叶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