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漂洋过海的家书

黄昕霓(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海丝校区五年5班)

这个暑假,带着一份追寻历史温度的心,我走进了泉州西街的侨批馆——这座记录着海外游子家国情怀的红砖古厝。

泉州侨批馆是爱国华侨陈光纯爷爷的故居,馆里陈列着许多泛黄的信纸。我好奇地问:“妈妈,这些就是侨批吗?侨批是做什么用的呀?”妈妈指着信纸说:“当年,很多泉州人漂洋过海到南洋打工。他们把赚到的钱和写满思念的信一起寄回来,这些信就叫‘侨批’。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一封封侨批就是漂洋过海的家书和救命钱!”

在一个玻璃展柜前,我读到了一封特别的侨批。信里有一段话让我鼻子酸酸的:“但此次三十元寄做二张批,是真不该,着费了六元。吾一条衣与人洗三分钱,每点钟洗十余条,洗衣时一半身浸在水底,吾做几月就病重。”读到这,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华侨爷爷,弯着腰在冰冷的水里拼命洗衣的画面。他们背井离乡,吃尽苦头,就为了把省下的一分一毫寄回家乡。还有一封侨批上写着:“家乡遭难日寇凶残听闻心如火焚,吾在南洋,日夜忧思今寄上微薄积蓄xx元万望转交救国之用!”即使远在天边,这些华侨的心始终和祖国紧紧相连。他们没法上战场杀敌,但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射向敌人的一颗子弹!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侨批的故事讲给阿嬷听。阿嬷摸着我的头说:“你外太公的两个亲兄弟,当年也在印度尼西亚做生意。他们就主动帮乡亲们把辛苦挣的钱安全寄回泉州。闹饥荒那年,他们还冒着危险,偷偷用船把华侨捐的米粮运回来,救活了好多乡亲的命呢!仗打完了,他们又出钱给家乡修路、建学校……”我听得入了迷。原来英雄不只在战场上,也在一封封漂过大海的家书里!那一封封泛黄的侨批里,不仅装着对家乡的爱,更装着他们血脉里那份永不熄灭的赤诚。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月光透过窗帘,那些侨批上的字句又浮现在我眼前。我忽然懂了:我们脚下这片安宁的土地,是许许多多勇敢又充满爱的人,用汗水、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现在,我要认真读书,好好锻炼身体。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侨批里的爷爷奶奶那样,用我的双手把对祖国的爱,一笔一画地写进家乡更美好的明天里。

指导老师 黄冠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