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亲子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走向海外唱响咱厝好声音

让闽南童谣“出圈”又“入心”

陈白鹭

园长访谈

当闽南童谣清脆的吟唱响彻幼儿园,或者博饼等民俗成为孩子们的课堂游戏时,文化传承便有了生动的模样。如何让闽南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让“根脉传承”在欢声笑语中落地生长?本期,“园长访谈”栏目对话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园长陈白鹭,一同走进这所深耕闽南文化教育二十余载的幼儿园。

关键词:沉淀

深耕闽南文化教育二十余载

在闽南文化教育领域,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究,课题曾荣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实现晋江幼教领域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该成果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闽南童谣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还朗朗上口、趣味性强,并且能在文化传播中实现孩子与家长学习的循环互动。

“这些年,我们主要进行闽南童谣内容的收集与整理,目前已经出版了《童画·童谣》一书。在这之后,我们的师资团队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闽南童谣的传播,比如用游戏化的形式让孩子喜欢上闽南童谣。同时,还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童谣、展示童谣的途径,让孩子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主动地学习。”陈白鹭介绍道。

关键词:探索

游戏化带动闽南语习得

目前,该园的闽南童谣园本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即更多地探索闽南童谣与节庆、习俗以及本土文化的链接。比如,在课程中会和孩子们一起把闽南童谣创编成戏剧,再用闽南语进行表演。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习得闽南语,还要一起参与台词、动作、表情和服饰等设计,实现了创造性学习与童谣学习的结合。

“为激发孩子们学习闽南语的兴趣,我们的闽南童谣课程融合了画展、戏剧、音乐、美术、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习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陈白鹭说道,截至目前,该园以闽南童谣为主线展开的课程积累了近30个,有《小老鼠吃辣椒》《安童哥买菜》《润饼菜》等,每个主题课程各具特色。幼儿园还搭建“平台”,让孩子们的创编成果走出校园,传播闽南文化。

记者了解到,该园计划于明年出版第二本与闽南童谣相关的书籍——《童谣·童玩》。书中不仅收录了200多首经典的闽南童谣,还介绍了相关的民间游戏及其玩法。陈白鹭分享道,很多闽南童谣能够与亲子游戏相结合,很适合家长带着孩子展开有趣的互动。

关键词:环境

鼓励老师和家长加入其中

陈白鹭坦言,在推广闽南语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战。“班级里有些孩子不会讲闽南话,但孩子在浸润式的环境中能很快地学会。我们现在每周都会安排一次闽南童谣学习,并将其纳入课程表,邀请擅长闽南语的老师开展教学。同时,借助园本培训、课题组教研、年段教研等方式,以及邀请闽南文化传承人交流指导,帮助老师解决闽南语的发音、念诵等问题。”

“闽南语的学习还很注重亲子互动,我们也在尝试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比如,组织开展亲子戏剧比赛、闽南童谣朗诵等。”在陈白鹭看来,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多学一种语言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其次,通过学习闽南文化,孩子能了解自己的“根”,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是一种亲情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

延伸阅读

尝试闽南文化交流新做法

今年暑假,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师资团队还前往新加坡交流学习。该园老师陈玓瓅结合闽南童谣《八月十五月团圆》组织开展的一场亲子活动,不仅介绍了闽南地区的中秋节习俗,还让孩子们通过游戏了解博饼习俗、感受欢乐。该活动得到参与家庭的肯定,在场的侨二代、三代都表示非常有趣,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闽南文化的传播。

“受福建同乡会邀请,我们还介绍了闽南童谣的开展情况,并探讨不同领域在闽南文化传承上的做法,我们主要从以闽南童谣带动闽南语学习的角度进行了分享,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可。”陈白鹭分享道,他们还同步展览了孩子们创作的闽南童谣插画,并向当地幼儿园赠送关于美术和童谣等地方优秀文化研究的书籍。

此次新加坡之行是晋江幼儿园积极推动闽南优秀文化传习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范式“走出去”战略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未来,该园将持续深耕闽南文化教育,通过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包、开展跨地域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