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苏康敏:校企联动 “定制化”培育优质人才

商学院

本报记者 施珊妹

近日,泉州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副会长、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苏康敏以“校企联动,‘定制化’培育优质人才”为题,聚焦职业本科办校模式及校企联动的融合路径,分享如何培养契合企业、产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据介绍,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位于国家南翼高新区的八镇之一,地处桥头堡,作为晋江本土第一所本科高校,计划建成后为南翼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电商物流、产业数智化和数智产业化等领域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在苏康敏看来,对企业而言,职业院校是一线人才的重要来源地。特别是随着智能化、数字化趋势的汹涌而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能用”迭代至“好用”,如何培育契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成为关键。

对此,苏康敏用“铜腰”一词阐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是‘铜腰’,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是教育中间的腰。职业教育发展好了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脊柱、中坚,所以,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规模最大,还要质量最优。”

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日益提升。近年来,职业教育政策频出,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转向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民营经济的典型代表城市,泉州以不到50万家的民营企业,创造出万亿级GDP的发展奇迹,民营经济占比高达83%,位居全国第一位。”苏康敏认为,泉州活跃的民营经济基础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优势条件。“当前,国家正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兴学治教,加快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换言之,企业的角色从需求者转化为共建、共育者。基于此,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有着广为人知的‘三高三不变’定位,即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以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的办学属性、坚持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定位和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的在于将晋江乃至泉州的企业优势、产业基础融入职业教育,培育出适合企业新阶段的优质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势能。”

如何让企业加入优质职业人才的培育体系中?苏康敏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分享了产业伙伴型大学2.0的创新模式。“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将成为区域产业共生共荣的高水平教育伙伴作为办学定位,旨在形成城市、产业、院校协同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全要素合作办学、全方位联合育人的多元并进、校地融合模式,持续培育产业型学员。”

以安踏电商服务产业学院为例,苏康敏现场解析了这个校企合作育才的成熟范例。“学院将安踏的企业文化、人才需求导入教学课程,从源头上培养契合安踏需求的人才。同时,安踏也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电商职业本科学生量身定制了‘赢跑计划’,通过职场体验、客服工作室、岗位实习、管培生4个阶段,最终成功入职安踏。”

苏康敏表示,职业教育是距离产业最近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城市、产业的繁荣密不可分。要让产教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关键在于要“直面市场,以全实战项目,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行生产项目进课堂、真景实战通岗位的成效,以高质量‘学中做,做中学’育才方式,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现场,与会企业也纷纷分享企业与学院合作育才的探索与成效,并聚焦人才培育、课题攻关、技术转化等角度,探讨校企联动、校企合作的多元场景。大家表示,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关键势能的当下,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水涨船高,更需要懂理论、善创新、精实操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比重由此日渐提升。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