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高校开学季,新生怀揣憧憬踏入校园,老生也陆续返校开启新学期生活。然而,这一特殊时期也成为非法校园贷诈骗的高发期,不法分子紧盯学生群体消费需求增长、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以“低门槛、高额度、无风险”为噱头,精心设下层层圈套,不少学生稍不留意便会陷入债务泥潭。近期,多地高校已接连曝出学生遭遇非法校园贷的案例,再次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敲响警钟。
骗局拆解
套路瞄准开学季学生
开学前后,学生群体在电子产品采购、生活用品添置、技能培训报名等方面的需求集中释放,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推出多种隐蔽性强、迷惑性高的诈骗手段,让学生防不胜防。
其中,“免抵押低息贷”最为常见。骗子通过校园墙、社交群推送广告,以“无抵押、利息低”诱导学生贷款,待资金到账后,便以“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强制收费,变相抬高借贷成本。
“刷单冲业绩”的兼职骗局也频频现身。不法分子以“开学兼职赚零花钱”为诱饵,让学生用个人信息申请贷款并转入指定账户,初期支付小额佣金获取信任,待累计贷款到一定金额后便卷款跑路,留下学生独自偿还债务。
此外,不少不良机构借“开学提升技能”之名推销培训课程,宣称“零基础学剪辑、配音,边学边接单”,诱骗学生签订合同并办理贷款支付学费,最终课程质量缩水甚至停课,学生陷入“学无所得还负债”的困境。
针对新生的“团购优惠购数码产品”骗局也逐渐浮出水面。不法分子会伪装成“学长”“学姐”或“校园代理”,在新生群中发布“开学季数码产品团购,比官网便宜”的消息,涉及电脑、平板、耳机等学生常用产品。不少新生因缺乏购物经验,又急于以低价购买所需物品,便按照对方要求申请贷款并转款。但在收到全部款项后,不法分子会立即删除好友、解散群组,彻底失联,导致学生钱货两空,还背负了一笔贷款。
安全指南
多管齐下远离借贷陷阱
对学生而言,树立理性消费观是防范非法校园贷的第一道防线。监管部门提醒,晋江学子在开学采购及日常消费中,应结合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支出,明确“需要”与“想要”的区别,不盲目跟风攀比购买高价数码产品、奢侈品或不必要的生活用品。
提升防骗意识和辨别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学生应主动了解非法校园贷的常见套路、最新变种及危害,熟悉识别诈骗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三不”:不轻易点击陌生的贷款链接、二维码,不随意在非官方平台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不向陌生人泄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支付密码等关键信息。同时,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学生证、身份证等证件,避免被他人冒用。对于网络上或校园内出现的 “低息贷款”“兼职刷单”“低价团购”“免费培训”等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多问几个“为什么”,可向老师、家长咨询,切勿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避免因“贪小便宜”“急用钱”而落入骗局。
若确有资金需求,应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可优先向父母、老师求助,或前往校内银行网点、合规金融机构咨询办理借贷业务,切勿轻信网络平台或陌生人推荐的“便捷贷款”。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陷入非法校园贷骗局,要第一时间留存好与骗子的通话记录、聊天截图、转账凭证、贷款合同(或协议)、广告宣传页面等相关证据。同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前往学校所在地的派出所或拨打报警电话,详细说明被骗的经过、涉及的金额、骗子的联系方式及相关证据,配合警方开展调查工作。还要及时将情况告知父母和学校老师,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不要独自承受压力而延误处理时机。如果已经签订了贷款合同,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对于不合理的“高利息”“违约金”,可通过法律途径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