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警惕“取现金”变“帮诈骗”

“帮朋友周转资金,轻松赚取兼职费!”当这样的诱惑出现在大学生朋友圈时,20岁的陈某未曾想到,自己的一次“帮忙”竟成为电信诈骗链条的关键环节。2025年6月,某银行网点成功拦截一起涉诈资金取现案,涉案大学生陈某因协助转移4.9万元赃款被警方教育训诫。这起案件暴露出新型诈骗手段——利用学生群体法律意识薄弱实施“工具人”式犯罪。

行为异常引警觉

2025年6月的一天,大学生陈某手持银行卡来到某银行网点柜台,要求一次性取现4.9万元。当被问及取款用途时,陈某先是声称用于“装修”,随后又改口为“帮朋友周转”。这一异常回答立即引起了银行柜员的警觉。

柜员通过系统查询发现,该笔款项刚刚到账不久,与陈某要求取现的时间间隔极短。同时,账户还存在夜间小额转出、付款银行系外省银行等可疑情况。更令柜员生疑的是,陈某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一直通过微信与人交谈,回答问题时总是迟疑不决,需看着手机屏幕一字一句地回复,且对付款人姓名、开户行等信息均无法准确回答。

鉴于陈某的种种异常行为,银行网点立即报警。警方到场后,经过核实确认该笔款项系涉诈资金。面对警方的询问,陈某最终承认是受人唆使,帮人取现转移资金。

利用身份掩护

不法分子往往选择学生、老人、新开户客户等群体作为“工具人”,利用他们社会经验不足、渴望赚钱的心理,通过承诺“高薪兼职”“给报酬”“无风险”等手段骗取信任。陈某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成为不法分子转移涉诈资金的帮凶。

为了帮助取现人通过银行柜面的审核,不法分子会线上遥控取现人,编造装修、彩礼、医院急用等需使用现金的场景。然而,当被要求提供合同、发票、聊天记录等佐证时,他们往往拿不出任何证据。陈某在回答柜员提问时,正是无法提供付款人的相关信息,从而露出了马脚。一旦取出现金,不法分子将指挥取现人将现金放到指定地点,由“马仔”进行转移。而取现人则沦为不法分子的“帮凶”,面临法律的追究。

拒绝“线下取现金”要求

保持警惕,不轻信诱惑。公众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返利”“提成”“兼职费”等话术。遇到陌生人承诺“帮忙取现就给提成”时,应立即报警核实,切勿贪图小利而陷入诈骗陷阱。

凡是要求“取现+线下交付”的,十有八九是诈骗。公众应坚决拒绝任何“线下取现金”“邮寄现金”等要求,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工具人”。公众应增强法律意识,明确出租、出借银行卡或帮忙取现等行为可能触犯的法律条款。一旦涉及违法行为,不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还将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严重影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