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聊聊岩茶那些事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体系中极具辨识度的品类,以“岩骨花香”的独特气质享誉茶界。然而,多数茶友对其产区分级、品种差异、核心风味“岩韵”及制作工艺的认知不全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岩茶,本报记者特意采访国家一级评茶师、一级茶叶加工师、晋江铁观音茶王赛特邀评委、咱厝资深茶人、老茶收藏家林时贤,为大家聊聊关于岩茶那些事。

不同山场的茶品质不同

据了解,武夷山作为重要的茶产区,其绵延广阔的山脉孕育了多样的茶生长环境。在这片区域内,因海拔、水土、生态及小气候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园,这些茶园在岩茶语境中被统称为“山场”。而不同山场的自然条件,直接造就了岩茶品质的优劣之分,也由此形成了清晰的等级体系。

林时贤表示,通常而言,武夷岩茶山场分为三个档次,其核心差异不仅在于地理位置,更体现在土壤特性与茶叶“岩韵”的呈现上。最低一档的山场产出的茶叶被称为“洲茶”。这类茶产区在“景区”之外。由于脱离了核心产区的地质环境,这里的土壤不再是标志性的沙砾壤,因此所产茶叶“岩韵”微弱,难以体现武夷岩茶的典型特质。

最高档次的山场被称为“正岩山场”,其核心区域集中在“三坑两涧”——即牛栏坑、倒水坑、慧苑坑,流香涧、悟源涧。这一地带坐拥武夷山最优质的自然条件,是武夷岩茶顶级品质的代表。

介于洲茶与正岩之间的,则统称为“半岩”山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半岩及以上等级的山场,因地处武夷景区范围内,其土壤才是真正的沙砾壤,也因此能够孕育出具有“岩韵”的茶叶。而受山场档次差异影响,茶叶“岩韵”的强弱程度也呈现出明显区分,正岩茶的岩韵最为突出,半岩茶则稍逊一筹,共同构成了武夷岩茶丰富的风味层次。

武夷山拥有丰富的茶叶品种,在众多品种中,肉桂、水仙与大红袍脱颖而出,成为武夷山岩茶的当家品种。肉桂茶以其独特香气闻名遐迩,桂皮般的辛香气息极为鲜明,香气高扬且锐利;水仙茶则属于花香落水型,其茶汤滋味醇厚、口感饱满,素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美誉。大红袍则更为多元,主要分两种,一为不同品种混合的拼配茶,因配方不同而香气滋味各异;另外一种则是用奇丹茶树做的“纯料大红袍”,具有花果香,滋味甜润的特点。

此外,武夷山还有“四大名枞”,有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同时,还有很多小品种,比如石乳、春闺、瓜子金等。

岩韵是岩茶显著特征

“无岩韵则非岩茶”,岩韵是武夷岩茶的核心灵魂,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乌龙茶的最显著特征。这一独特风味的形成,与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和制作工艺密不可分。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山体由整块沉积岩巨石构成,历经风化,形成了砂粒岩、风化岩为主的特殊土壤,富含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这种独特的土壤,结合后续精细的制作工艺,最终孕育出岩茶独有的“岩韵”。林时贤说道,它是一种味感特别醇厚,而且能长留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将岩韵精准归纳为“清、香、甘、活”四字。

林时贤说道,武夷岩茶的制作,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匠心之旅。从每年4月中下旬采摘鲜叶,到中秋前后茶叶上市,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近五个月,其中“做青”与“烘焙”两大环节,堪称工艺核心。岩茶烘焙需经“三道火”:做青后先浅焙第一道,静置数十日让茶叶“返青”;再焙第二道,去除茶叶中的青气、固化风味,待火味褪去后,于中秋前后上市;年底或次年年初进行第三道烘焙,进一步降低茶叶含水量,让香气与滋味深度融合。不同品种的烘焙火功也有讲究,以香气为主的品种(如肉桂)多选中足火以下火功,保留清新香气;内质丰富的品种(如老枞水仙、铁罗汉)则适配中足火以上火功,激发醇厚滋味。

小伙伴在选购岩茶时,不必非盯着正岩、老枞、坑涧这些字眼,入口顺滑甜润回甘明显耐泡度高才是优质岩茶基本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