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晋江市潘径中学何江南:做孩子心中的“何妈”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倾洒而下,晋江市潘径中学教学楼的走廊总会回荡起清脆的高跟鞋声。53岁的她抱着道德与法治课本,步伐轻快地走到初二6班门口,学生们隔着窗户便大声喊道:“何妈早!”

31年来,她坚守三尺讲台,不仅成了同学们口中亲切的“何妈”,还是同事们眼中的引领者,更是扎根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她就是何江南,这位来自湖南郴州的“新晋江人”,让异乡成了她眷恋的故乡,让学生成了她亲密的家人。

本报记者 刘泽宇 欧阳星

31年的笃行深耕

“何老师就像一本鲜活的生活指南。她授课从不拘泥于课本,总能借助身边的事例把大道理讲得透彻明白,比如用社区管理阐释民主内涵,用环保政策说明责任意义。”学生李睿宸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许多对何江南的肺腑之言。作为道德与法治科代表,他最钦佩老师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能力。

这种“化繁为简”的教学智慧,凝练为何江南独创的“三情”课堂模式。“情境要真实,情感要真挚,情怀要高远。”她的教案本里,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用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陈思琪曾经一直看不懂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直到何江南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她领悟了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她从不照本宣科,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类晦涩概念时,只需一两个贴切、易懂的例子,复杂的知识点便立刻变得清晰易懂。”

最让陈思琪敬佩的是何老师妈妈般的细腻和温暖,生物、地理会考前,自己因焦虑整夜失眠,何江南拉着她温柔地开解道:“别担心,你平时的积累足以应对考试,放宽心,把会做的题目稳稳地发挥出来就好。”这句话成了她的强效“定心丸”,重新点燃了她的信心,至今回想起来仍格外感动。

1994年,22岁的何江南从湖南郴州来到晋江市潘径中学,就此扎根。如今31过去了,在何江南的办公室,100多本荣誉证书清晰可见:福建省“三优联评”课件三等奖、泉州市教学基本功展示一等奖、泉州市优秀班主任……“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她多年来辛勤付出、不断进取的有力证明。”与何江南共事已有30年的黄化金老师告诉记者,何江南会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经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共同成长,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她总说:“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什么,整个团队的进步才是真正的成功。”

用爱织就两代人的守护网

“她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呵护着我们。”回忆起曾经的求学经历,学生阿萍对何江南念念不忘。这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女孩,永远铭记那个暴雨夜:高烧39摄氏度的她被何江南夫妇连夜送往医院。后来,何江南经常把阿萍叫到家里吃饭,给她补充营养,平日里经常嘘寒问暖。毕业典礼上,捧着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阿萍哭着喊道:“何妈,我要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在班级管理上,何江南心思细腻,再棘手的难题总能迎刃而解;面对学生时,她满怀真爱,如春风化雨般温暖人心。一声“何妈”,道出了孩子们对她的深深眷恋;“有事找何老师”,诉说了家长们对她的充分信赖。

外来务工者苏奎至今还记得,何江南多次到他家进行家访,用切实的行动缓解家长的顾虑,调节孩子的学习情绪。“有一段时间孩子回家,总会兴奋地跟我分享何老师的政治课特别有意思。何老师不仅让孩子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也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教学能力。”

这种守护跨越了两代人。家长张纯纯20年前是何江南的学生,如今她的儿子也成了何老师的学生。“在潘径村,像我们这样两代人都受教于何老师的情况屡见不鲜。她不仅是我们知识上的导师,更是我们整个家庭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家长会上,她总会听到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慢。”这句话让曾担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她,学会了静待花开。

何江南,用31年的坚守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用23年的班主任经历书写着对学生的深情。正如学生李睿宸所说:“能成为她的学生,是我莫大的幸运。她是我求学路上最敬爱的老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