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黄静:静待花开,用爱守护童年

她蹲下身拥抱每一个清晨,用微笑点亮孩子的眼睛;她读懂学生“想睡觉”背后的无声诉求,用专业与耐心叩开特殊需要儿童的心门。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老师黄静,用九年时光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与智慧守护每一个独特的童年。

本报记者 欧阳霆 叶许意

爱的守护者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在黄静的班级里,曾有个特别的小男孩。刚入园时,他上课总是坐不住,喜欢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排队时也常常脱离队伍。焦虑的妈妈每天都要通过微信询问:“孩子今天有在位置上坐好吗?”甚至开始怀疑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面对家长的担忧,黄静没有急于下结论。她细心观察、耐心陪伴,发现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入园焦虑与亲子分离带来的不安。于是,她化身“影子老师”,陪着他一起上课,在他忍不住动来动去时轻轻提醒,在他东张西望时温柔地拉住他的手。

同时,黄静坚持与家长沟通,建议通过亲子阅读、绘画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专注力。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孩子逐渐能够安静坐下,眼神开始专注,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主动,最终成为同伴眼中的“进步之星”。

“每个孩子都有开花的时节,我们要做的就是静心等待。”九年来,黄静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她拒绝轻易贴标签,转而用观察与支持解开困境。她的课堂像藏着无数小钩子,总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孩子们认识植物生长,她不只是讲理论,而是带着大家在种植角种下小种子,让孩子们每天浇水、观察,用画画记录变化。那个总坐不住的小男孩,后来每天一到幼儿园就跑去看种子,还会认真报告:“它今天冒出小芽芽了,像个小逗号。”

光的传播者

温暖孩子、照亮家长、引领同事

在孩子心中,她是会魔法的“彩虹公主”。学生钟昕玥模仿黄静弯弯的笑眼,说道:“老师每天早上都会蹲下来抱我,说‘宝宝早上好’。”童话剧表演时,她带着孩子们变身小青蛙呱呱歌唱;从不敢播报到自信登台表演《长大我要当警察》,黄静用鼓励擦亮每一颗童心。

在家长眼里,她是细致入微的“教育盟友”。钟昕玥妈妈吴燕芳感动地发现,女儿吃饭不会咀嚼的问题竟被黄静率先察觉——通过一个月观察,她发现孩子只吃流食且易积食,便协同家长调整饮食,直至孩子成为“吃饭小能手”。林语棠妈妈颜丹红称黄静为“小太阳”:“她教会我倾听孩子,从命令式母亲转变为闺蜜式陪伴。这种改变甚至影响了我的工作态度。”

在同事身边,她是专业而温暖的“引路人”。配班老师林华玲感慨道:“黄老师能从孩子抿嘴皱眉读透情绪。”面对散落的积木,黄静不曾斥责,而是发起“积木回家比赛”,让规则变成游戏。她告诉年轻教师:“先顾好情绪,再谈规则。”——这句话重塑了林华玲的教育观。

园长陈白鹭这样评价:“黄静老师作为晋江第一个部属院校毕业的幼儿园老师,不仅具有高起点,还非常努力,在教学技能大赛、课题研究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她更凭借真诚的沟通和负责任的态度,深受家长们的信任与好评,是我园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

从教九年,黄静不仅在融合教育领域深耕不辍,更在教学技能上不断精进。荣获泉州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晋江市特等奖的背后,是她带病备赛的坚持与执着。她执教的省级融合课《翻跟斗的小胶囊》让科学变得奇妙可触,市级公开课《神奇的小鸭》赋予传统游戏新生命。

作为省级融合课题组长,她将游戏案例《垫上的游戏》提炼为省一等奖成果;她研究混龄区域活动,让大班孩子带着小班同伴共闯闽南文化迷宫。在德育论文中,她将家长变成教育合伙人,共同绘制成长蓝图。

在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里,黄静带着孩子们种下的种子已冒出新芽——正如那些曾不敢说话、不敢登台、不会咀嚼的孩子,终将在爱的守护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春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