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画笔下的“几何成长记”

吴依宁(晋江深沪中心小学二年6班)

素描班的风扇总吹不散炭笔灰的味道。教具架上的陶罐、正方体和六边体成了我们最熟悉的伙伴,石膏的冷白与阳光的暖黄在画纸上打架。

陶罐圆滚滚的肚子总爱藏阴影,正方体的棱角像被尺子量过,六边体的十二个面能把阳光拆成碎片。画它们就像解数学题,陈老师用炭笔敲敲我的画板,说道:“线条要直,明暗要准。”

最先难住我的是正方体。它的三个面像三块叠着的饼干,可我总把侧面画得歪歪扭扭。“想想教室的墙角”,陈老师搬来小凳子让我坐下,“天花板和墙壁的交线,是不是直挺挺的?”果然,抬头看墙角的线条,真比我画的规矩多了。

六边体像个调皮的积木。早晨练它时,阴影还短得像逗号;到了午后,影子就拖成了省略号。我对着它叹气时,小莹把她的画推过来,说道:“你看我给它加了小翅膀,像会飞的骰子。”她的六边体棱上多了几道弧线,倒添了几分灵气。

陶罐的“皱纹”最磨人。它脖子上的一圈圈纹路,我总画得像蚯蚓。直到有天傍晚,夕阳把教室的玻璃窗映在陶罐上,光斑随着风轻轻晃。“它在眨眼睛呢!”我突然觉得,那些纹路不再是难题。

考级前的一节课,我们把画满几何体的素描本摊开,炭笔灰沾在指尖,像撒了把星星。陈老师说:“这些线条从歪歪扭扭到笔直,就像你们在悄悄长个子。”走出考场时,阳光正好。我摸了摸口袋里被磨圆的橡皮,突然明白,那些被擦了又改的线条,就像这个夏天的成长——有点笨拙,却在一笔一画里,悄悄有了模样。

指导老师 侯晓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