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暑气未消,游泳等水上运动依旧备受青睐。然而,在享受清凉与欢乐的同时,一些“游泳病”也悄然潜伏。近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了解初秋游泳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及防治方法。
警惕耳部与鼻部问题
在游泳馆外,记者遇到了带孩子来游泳的李女士。她担忧地说:“孩子特别喜欢玩水,可每次游完我都担心他耳朵进水出问题。”李女士的担忧并非多余,游泳确实可能引发多种耳部疾病。
晋江市中医院五官科医生彭学英介绍,耳膜穿孔在儿童游泳群体中较为常见,多因孩子玩水时用强力水柱或水枪灌耳所致,会立即引起听力下降。治疗上,除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中耳炎外,只能等待耳膜自行生长修补。若2—3个月仍未愈合,则需手术。因此,积极预防至关重要。
除了耳部问题,鼻部疾病也不容忽视。小朋友王同学说:“我有次游泳呛水后,鼻子特别难受。”彭学英解释,跳水、潜水或呛水时,不洁水进入鼻窦,易引发鼻炎、鼻窦炎,出现鼻塞、流脓性鼻涕、头痛等症状。游泳结束后,可轻轻擤鼻涕,再将头偏向左右各2—3分钟,让鼻窦里的水流出来,再滴几滴鼻炎药水;症状严重者需口服抗生素。
关注眼部与皮肤健康
游泳馆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我们每天都会对泳池水质进行检测和消毒,但初秋游泳,一些疾病还是难以完全避免。”其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就是常见的一种。
彭学英指出,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眼分泌物污染游泳池后,会直接或间接传染他人。患病初期,一眼先出现灼热或沙砾样摩擦感,接着视物不清、有水样分泌物,几小时后波及另一眼,第二天还会出现结膜下出血等症状。一旦患病,应尽快就医。
此外,过敏性皮炎也困扰着不少游泳者。在天然水域游泳,可能因接触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的化学物质而患病,四肢或全身皮肤会出现红色丘疹、水疱,奇痒无比,儿童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医生建议,可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等涂擦,口服维生素,多饮水。游泳结束后,用清洁水冲洗全身是很好的预防方法。
游泳乐趣多,但健康风险也不容小觑。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监护,游泳馆要做好水质管理,游泳者自身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清凉的同时,远离“游泳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