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蚊虫活动愈发猖獗,一不小心被蚊子叮咬个包成了家常便饭。然而,你可知道,蚊子叮咬还可能传播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病毒性疾病?
基孔肯雅热:何方神圣?
“基孔肯雅”一词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为“弯曲”。这形象地描绘了患者感染后因关节剧烈疼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该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传播途径与登革热极为相似。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患者症状与登革热颇为相似。发热常突然来袭,伴有寒战,体温可飙升至39℃,一般1至7天即可退热。但部分病人会出现热退后再次发热的双峰热现象,持续3至5天后恢复正常。关节痛是另一大特征,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主要累及手、腕、踝和趾等小关节,也可能波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其中腕关节受压引起的疼痛尤为显著。此外,80%的患者在发病后2至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还会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癜等皮疹。
防蚊灭蚊: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重中之重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疫苗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措施。因此,预防的核心在于斩断传播链——防蚊灭蚊!这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
户外活动时,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期,应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同时,在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喷涂有效驱蚊剂,并按照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为家人筑起一道防蚊屏障。
此外,还要避免长时间停留在树荫、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牢记:无积水就无蚊虫!每周花10分钟时间,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的各类积水,如翻盆倒罐、清淤疏堵、勤换勤清水养植物等。对于必须使用的储水容器,务必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
出现症状 及时就医
若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一旦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检查诊断。
健康无小事,防蚊需趁早。让我们携手共筑防蚊长城,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