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伊婷
近日,晋江安海龙山寺片区建设迎来阶段性进展:茂源云璞、云璟两大安置房地块及配套公办幼儿园已完工,正进入竣工验收阶段。遥遥望去,飞檐翘角的闽南风格建筑群与千年古刹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古寺新生、人居改善、文化复兴”的城镇更新画卷。
谁能料到,作为中国汉传重点佛教寺院、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安海龙山寺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曾陷入发展困境。
“以往推开窗,不见古刹飞檐的灵动身姿,映入眼帘的是杂乱无章的铁皮屋顶。道路狭窄拥挤,停车更是难上加难。每逢年节,信众前来朝拜,交通堵塞得水泄不通。”型厝村居民颜先生回忆道。
彼时,龙山寺周边随意搭建的香烛贡品摊位比比皆是,喧嚣与杂乱掩盖了古寺应有的宁静与庄严,与这座千年古刹的气质格格不入。龙山寺作为安海文化的根脉所在,周边环境的“脏乱差”,不仅让其文保单位的身份蒙尘,更无法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龙山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迈出关键一步。安海镇携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精心编制《安海龙山寺保护规划》。该规划历经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政府等多轮严谨评审后正式落地实施,为龙山寺的保护与发展立下了精准规范。在整治提升过程中,项目组始终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以“拆、改、留、建”的有机更新方式,在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之间寻找平衡,让古老与新生在此交融。
2021年12月,晋江市世纪大道南延伸暨北环—龙山寺片区建设项目安征迁工作正式启动。其中,龙山寺片区用地约260亩、房屋征迁面积约11.73万平方米。
这场动迁与建设,绝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传承。按照规划,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或被精心保护修缮,或进行降层改造,只为完整留存龙山寺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2023年,龙山寺旁120多年历史的原祖厝被改造成“闽台佛教交流中心”,两岸信俗文化脉络在此清晰展现。此后,周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也持续推进,作为古刹的配套设施项目,续写历史的篇章。
未来,龙山寺片区将规划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街区,与安平桥、三里街串珠成链,共同塑造“龙山文化”文旅品牌,使其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事实上,安海龙山寺片区改造实践并非偶然,而是安海10多年文脉守护与城镇更新探索的延续。
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的安平桥,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点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0多年前,安平桥周边曾被杂乱的搭盖物包围,污水肆意横流。
2011年,安海镇结合安海海东鸿塔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开启安平桥综合整治工程和资源开发利用。这场蜕变,不仅让安平桥景区于2016年蝶变为国家级4A级景区,更在古镇的发展历程中,播下了文脉守护与城镇焕新互促共融的珍贵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在龙山寺片区的更新实践中,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10多年来,安海这座千年古镇在文脉守护与城镇焕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从安平桥到龙山寺,历史文化的基因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安海镇党委书记黄胜鑫表示:“龙山寺片区改造,不仅是古寺与城镇‘同呼吸、共生长’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担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遗产,以创新之力推动城镇发展,古老的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