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暗藏风险

警惕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

近日,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产品及服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多地金融监管局就此发布风险提示。

记者了解到,此类业务在运作模式和监管环境上与商业保险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风险,需谨慎对待。

资质核查要仔细

保险业务有着严格的准入门槛,依法应由经批准设立的保险公司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涉足。然而,记者发现,部分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背后,存在未经授权的组织或机构违规办理的情况。

这些非法经营者打着“低价保障”的幌子,吸引消费者购买所谓的“统筹险”。但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产品时,务必仔细核查销售方的资质和合法性。可通过“金事通”App查询名下合法有效的车险保单信息,还能向保险公司官方客户服务热线咨询确认,避免陷入非法保险陷阱,保障自身合法保险权益不受侵害。

保障权益存隐患

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在理赔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让消费者的保障权益面临风险。

一方面,其运作模式和条款与商业保险存在差异,消费者在理赔时容易陷入条款理解不清、理赔流程复杂的困境。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申请理赔时,由于对统筹业务的条款不熟悉,常常被销售方以各种理由拖延或拒绝赔付。另一方面,部分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因资金不足或管理不善,导致理赔困难重重。一些小规模的统筹机构,在收取保费后,未能合理规划资金,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理赔事件,便无力承担赔付责任,甚至直接拒绝赔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保障权益。

在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市场中,消费者与销售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销售方为了追求业绩,不惜夸大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的保障范围和赔付能力,对重要条款和限制条件却只字不提,从而误导消费者。比如,有的销售方声称统筹业务可以覆盖所有车辆损失,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免责条款,消费者在发生事故后才发现无法获得全额赔付。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和条款,了解保障范围、赔付标准、免责条款等重要信息,切勿被虚假宣传所蒙蔽。

增强防范意识

面对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存在的风险,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首先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充分了解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的特点和风险,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购买。其次,在办理业务前,仔细核查销售方的资质和合法性,确保其具备相关经营资质。再者,仔细阅读相关合同和条款,对保障范围、赔付标准、免责条款等重要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关注监管部门的公告和警示信息,及时了解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的市场动态和风险,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虽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风险保障需求,但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务必谨慎评估其风险和合法性,通过多种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