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金融消费提醒 别让网贷“坑”了

9月开学的脚步渐近,不少大学生正忙着为新学期做准备,购置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了部分学生的选择。然而,一些大学生因资金不足,容易陷入互联网贷款的“温柔陷阱”。在此,提醒晋江广大学子理性借贷,守护好自己的青春“钱袋子”。

轻信广告 深陷贷款泥潭

大学生小王是某高校的学生,前不久,他在浏览某社交平台时,一则“零门槛、低利率、快速到账”的贷款广告映入眼帘。当时,小王正想买一款新手机,可手头资金不够,这则广告让他心动不已。

按照广告指引,小王下载了相关贷款App,并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很快,他就收到了贷款平台审核通过的通知,额度为6000元。在未仔细阅读贷款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小王便点击确认借款。

起初,小王还能按时还款,但几个月后,他发现实际还款金额远超预期。由于生活费用超支,他无力按时偿还贷款。此时,贷款平台开始频繁催收,不仅打电话、发短信骚扰小王,还威胁要将他的欠款信息告知学校和家人。小王陷入了极度焦虑和恐慌之中,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多方失察

平台“套路”频出

记者调查发现,小王的遭遇并非个例。像小王这样消费观念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往往忽视了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面对贷款平台的诱导性宣传,他们在未充分了解贷款平台和贷款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就轻易借款。

而部分不良贷款平台为追求利益,手段花样百出。它们故意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甚至采用虚假宣传手段,实则在合同中设置高额的手续费、服务费等隐性费用。以小王所借贷款为例,看似利率较低,但加上这些隐性费用,实际还款金额大幅增加。

此外,这些平台在贷款发放前,未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也未充分提示贷款风险。贷款发放后,一旦借款人出现逾期,便采取违规催收行为,给借款人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多管齐下 筑牢安全防线

针对互联网贷款存在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贷款本质是借贷行为,需要偿还本金及利息,大学生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容易形成“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消费,坚决抵制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

申请互联网贷款时,需向平台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一些非法贷款平台会将这些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导致个人遭受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困扰,甚至可能面临银行卡被盗刷、个人信息被用于非法活动等风险。所以,在选择贷款平台时,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机构,谨慎提供个人信息。

最后还要珍视个人征信记录。许多互联网贷款平台都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频繁申请网贷会导致征信查询、借款与还款记录增多,尽管未逾期,但可能会对个人就业和购房等大额贷款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一旦出现逾期还款情况,平台会将不良记录上报至征信系统,影响个人工作和生活。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