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楼市+亲子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暑假孩子变成“手机控”?

建议:家长应以身作则 引导正确使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幼儿接触手机的现象愈发普遍。暑假期间,孩子们脱离了幼儿园的规律生活,手机更是成为许多幼儿的“亲密伙伴”。

如何在假期中合理控制幼儿玩手机的时间,成为众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现象

幼儿沉迷手机

家长很无奈

在晋江市区的一个小区,记者看到4岁的洋洋(化名)正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玩着手机游戏。

妈妈张女士在一旁无奈地说:“一放假,他就整天抱着手机,不给玩就哭闹。平时在幼儿园还能控制一下,暑假在家实在太难管了。”张女士表示,为了让洋洋安静一会儿,她有时不得不把手机给他玩,结果孩子越来越上瘾。

5岁的琪琪(化名)则是个动画片迷。每天早上起床,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妈妈要手机看动画片,常常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琪琪妈妈黄女士说:“吃饭的时候都要把手机架在餐桌上,边吃边看,不然就不肯好好吃饭。有一次强行把手机拿走,她竟然哭闹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实在没办法又还给了她。”

6岁的东东(化名)沉迷于手机短视频,常常对着屏幕模仿各种动作和语言。爸爸戴先生告诉记者:“孩子看短视频会上瘾,一个接一个地刷,根本停不下来。有时候看到一些不合适的内容,想让他别看,他还不乐意,说别的小朋友也看。” 戴先生发现,东东现在说话的语气和一些动作,都带着短视频里的痕迹,让他十分担忧。

像洋洋、琪琪和东东这样沉迷手机的幼儿并非个例。不少家长反映,暑假里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明显增多,有的甚至吃饭、睡觉都离不开手机。一些幼儿对手机游戏、动画片等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一旦接触就难以自拔。

老师

手机危害多,需多加引导

“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长时间玩手机会对他们的视力、身体发育及注意力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晋江一家公立幼儿园的王老师说,手机屏幕的蓝光会损害幼儿的眼睛,导致近视等问题。而且,幼儿在玩手机时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不利于大脑的发育。

此外,王老师还指出,过度沉迷手机也会让幼儿变得孤僻,减少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我们发现一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太愿意与同伴合作。” 她认为,家长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

缺乏有效方法 自身也需反思

采访中,多数家长表示知道孩子玩手机不好,但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

市民蔡女士说:“我也想让孩子少玩,但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而且有时候自己也忍不住玩手机,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也跟着学。” 许多家长承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同时,一些家长也反映,孩子的课余生活较为单调,缺乏其他有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暑假天气热,带孩子出去玩不太方便,家里又没有太多适合孩子的娱乐项目,孩子就只能玩手机了。” 家长王女士说道。

建议

多方努力

引导幼儿合理使用手机

面对幼儿沉迷手机的问题,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制定规则 严格执行

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明确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和场景。比如,每天只能玩30分钟,且只能在完成作业或其他活动之后。同时,家长要严格执行规则,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也可以通过设置手机密码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丰富课余生活 转移注意力

家长可以利用暑假时间,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亲子阅读、绘画、手工制作、户外运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转移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还能促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各种能力。例如,家长可以每天安排1至2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和孩子一起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感受阅读的乐趣。

以身作则 减少手机依赖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少玩手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比如,晚餐时不看手机,专心陪伴家人;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享受亲子时光。通过自身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榜样。

筛选内容 引导正确使用

在孩子使用手机时,家长要帮助他们筛选合适的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积极健康的动画片、游戏或学习类 App,让手机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玩耍,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手机内容,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