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炎炎夏日 这份防中暑指南请查收

张转喜 炎炎夏日,中暑事件频发。但在防暑降温过程中,不少人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导致无法有效预防中暑,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延误救治,酿成严重后果。为此,记者特意采访晋江市中医院急诊科负责人张转喜医生,他为大家送上一份科学的防暑指南。

盲目施救险酿大祸

张转喜告诉记者,去年夏天,某建筑工地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中暑事件。一名工人在烈日下连续作业数小时后,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昏倒在地。工友们见状,立即将其抬到阴凉处,并采取了掐人中、喂水等急救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缓解工人的症状,反而使其病情进一步恶化。120急救车赶到现场时,工人已陷入深度昏迷,体温高达41℃,最终被诊断为热射病,虽经全力抢救,但仍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张转喜介绍,这起案例暴露出中暑急救中的两大误区:一是盲目掐人中,二是错误喂水。他指出,中暑的起因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衡,首要任务是迅速降温,而非刺激疼痛。掐人中不仅无法缓解中暑症状,还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患者气道不畅,增加窒息风险。同时,中暑时患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盲目喂水可能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甚至引发水中毒。

科学认知避免踩坑

经采访,记者发现大众对中暑仍存在不少健康误区。张转喜提醒咱厝市民:中暑并非小事,其严重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有些人认为中暑是小病,无需大惊小怪,这是很典型的误区。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如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20%—70%,50岁以上患者更是高达80%。因此,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切勿掉以轻心。

“此外,空调开得越低越好、密闭环境下泼水降温、涂防晒霜或清凉油来降温、大量喝啤酒降温等,也都是与中暑有关的健康误区。”张转喜告诉记者,不少人认为,将空调温度调至最低可以迅速降温,预防中暑。然而,室内外温差过大反而容易引发中暑。建议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既舒适又健康。

在密闭的室内泼水降温,看似能降低室温,实则因空气不流通导致湿度增加,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正确做法是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同时使用风扇或空调辅助降温。而防晒霜虽能阻挡紫外线,但也会阻碍汗液排出,影响机体散热。清凉油则只能提供短暂的清凉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暑问题。张转喜建议,户外活动时应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并定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啤酒虽能带来短暂的凉爽感,但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体温升高,反而容易引发中暑。”张转喜说。

科学施救很关键

面对中暑患者,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张转喜医生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步,迅速转移。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促进散热。第二步,降温处理。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处放冷水袋或冰袋冰帽;较重者可用冷水浸泡,但需露出头部,避免窒息。第三步,补充水分,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若患者昏迷或呕吐,则禁止喂水,以免引发窒息。最后一步,及时送医。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持续进行降温处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