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风险重重

别让“省息”变“伤财”

警惕新型“债务置换”陷阱

近期,一种新型“债务置换”陷阱在市场上悄然出现,一些贷款中介打着“将高息网贷置换为低息银行消费贷”的幌子,诱导消费者上钩。银行人士提醒广大市民,务必擦亮双眼,警惕此类陷阱背后暗藏的多重风险。

“低息置换,轻松省息降债!”这样的宣传口号,对于那些背负着高息网贷压力的市民来说,无疑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一些贷款中介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一心理,利用银行消费贷与网贷之间的利差,大肆推销所谓的“债务置换”服务。然而,这看似美好的“省息”方案,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

晋江某银行理财经理介绍,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借款人掉进了债务增加的“坑”。贷款中介往往会以各种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像垫资费、手续费等。这些费用加起来,可能让借款人的实际贷款债务不降反升。原本想着通过置换贷款来减轻负担,结果却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潭,所谓的“降息”变成了“债务垒高”,让借款人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法律责任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部分不法中介为了促成贷款置换,会教唆借款人虚构贷款用途或提供虚假资料。一旦被银行发现,贷款很可能被提前收回。如果情节恶劣,借款人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或者被银行察觉贷款用途不实,银行有权提前收回贷款。这不仅会让借款人陷入资金周转困境,还会导致其出现不良征信记录。而征信受损的后果十分严重,会影响借款人后续的各类信贷活动,比如申请房贷、车贷等,甚至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用消费。

筑牢防骗防线

面对新型“债务置换”陷阱,大家该如何有效防范风险?

市民在面对贷款中介的宣传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充分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合理规划消费预算。不能仅仅因为中介宣称“低息置换”“省息”“降债”,就盲目相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核实相关信息,避免被虚假宣传冲昏头脑,稀里糊涂地陷入债务陷阱。比如,有些中介承诺的“低息”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隐藏着各种附加费用,最终的综合成本可能并不低。

在办理贷款业务时,消费者应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通过官方渠道申请贷款。正规金融机构有着严格的审核流程和规范的操作标准,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贷款服务。通过官方渠道申请贷款,可以有效避免遇到不法中介的欺诈行为,降低金融风险。

当有借款需求时,消费者必须保持理性,充分了解借款的利率、期限、还款方式及可能产生的手续费等各项费用。在与贷款中介沟通时,要详细询问费用的构成和标准,要求中介出具明确的费用清单。对于那些收取高额垫资费和手续费的中介,要坚决远离,避免因小失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