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暑假已至。孩子们欢呼雀跃,期待自由时光。然而,脱离了规律的校园生活,假期也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潜伏期”。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既快乐又健康的暑假?这份心理健康防护指南,请家长们务必收好。
“暑假是孩子们休整身心、发展兴趣、体验生活的宝贵时光。但假期生活节奏的改变、电子产品的诱惑、亲子沟通的挑战、学业压力的暂时悬置或转移,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精神心理科医生颜煌毅提醒咱厝市民,别让暑假成为心理健康的“空窗期”。做好以下几点,将有助于守护孩子的阳光心态。
规律作息 与高质量陪伴很重要
规律的作息是孩子情绪稳定的基石。假期里,家长要避免孩子“报复性”熬夜赖床,尽量维持相对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时间。同时,保证孩子三餐定时、营养均衡,避免用零食代替正餐,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前提。此外,与孩子共同制定宽松但有框架的假期计划,涵盖学习、运动、家务、兴趣爱好和自由玩耍时间,做到劳逸结合,防止过度放纵或“填鸭式”补课。
颜煌毅表示,高质量的陪伴是搭建孩子“心灵港湾”的关键。家长每天应安排专属的亲子时光,放下手机,专注倾听孩子分享假期的见闻、感受和烦恼,做到不评判、多共情。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做饭、做手工、阅读、看电影、户外散步或进行简单体育运动等活动,通过共同经历增进亲子感情。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孩子与同龄伙伴进行线上或线下互动,因为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和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应关注孩子情绪
“假期中,电子产品对孩子诱惑极大,家长需与孩子坦诚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包括时长、时段和内容,规则要清晰,执行要坚定且温和。”颜煌毅说,为避免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家长可用丰富的线下活动,如阅读、运动、艺术、探索大自然等填充孩子的空闲时间。同时,留意孩子接触的网络信息,引导其辨别好坏,关注线上社交情况,防范网络欺凌。
家长要成为孩子情绪的“细心观察者”。留意孩子是否出现持续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或睡眠明显改变、过度担忧恐惧、不愿交流、抱怨身体不适又查不出原因等异常信号。要让孩子知道任何情绪都被允许,家是安全倾诉的港湾,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感受。家长还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数数冷静法、适当运动发泄、听音乐、画画写日记等,也可与孩子一起制作“情绪温度计”或“冷静瓶子”,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绪。
适当运动 缓解压力
运动和户外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益。家长应保证孩子每天有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时间。同时,多带孩子去公园、绿地、郊外走走,大自然的广阔与生机对孩子心灵有天然的疗愈作用。此外,家长应支持孩子探索和发展音乐、美术、舞蹈、模型、编程等兴趣爱好,这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假期也是管理学业压力、避免焦虑的好时机。”颜煌毅建议家长要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习任务,将作业或复习任务分解到每天的小目标,避免积压到假期末尾引发焦虑。假期是孩子调整和充电的时间,不要过度强调“弯道超车”,给孩子过大压力,关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比单纯追求进度更重要。同时,要允许孩子“无所事事”,给他们留出自由发呆、放空的时间,这也是重要的心理休息和自我整合过程。
颜煌毅表示,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精心呵护,暑假是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好时机。家长们应用理解、陪伴和科学方法,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理天空,助力他们以更积极、更健康的状态迎接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