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亲子+楼市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萌娃成长指南

帮助孩子告别磨蹭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孩子的拖延行为屡见不鲜,这让许多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看似简单的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小事,在一些孩子眼中却如同“艰巨任务”,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仅影响生活效率,还可能对后续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潜在影响。

拖延现象 生活学习中的“小阻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拖延行为频繁上演,成为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

4岁的多多(化名)每天早晨都在上演“起床困难户”的戏码。“每天叫他起床就像打仗一样,提前半小时叫醒他,可他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会儿摆弄玩偶,一会儿又赖在被窝里撒娇。好不容易哄着起床了,穿衣服又要挑挑拣拣,系个纽扣都能折腾好几分钟,我在旁边急得直冒火,他却跟没事儿人似的,经常因为这个上学迟到。”多多妈妈无奈地说道。

无独有偶,6岁女孩同同(化名),在完成绘画作业时拖延得厉害。同同爸爸满脸愁容地表示:“老师布置画一幅‘我的家’的任务,她一开始就盯着画纸发呆,好不容易拿起画笔,画了几笔又觉得不满意,反复擦除。当其他小朋友都开始给画作上色时,她的纸上还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等要收拾画具时,她又把彩笔随意丢进盒子,不按照颜色分类整理,每次都得老师和我三番五次催促,她才不情愿地完成,真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才好。”

记者了解到,咱厝不少幼儿园的孩子,都有和多多、同同类似的拖延行为。这些拖延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生活节奏和学习进度,也让家长和老师倍感无奈。

成因剖析 拖延背后的“密码”

孩子拖延行为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成因。

从孩子自身发展特点来看,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前额叶皮层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难以有效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行动。同时,他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在进行某项任务时,窗外飞过的小鸟、玩具掉落的声音,都能瞬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中断正在进行的事情。

家庭环境对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例如,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穿衣太慢会着凉,就直接动手帮孩子穿;觉得孩子收拾玩具太麻烦,就自己收拾妥当。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也缺乏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认为反正有人帮忙,不需要自己着急。还有些家长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一看到孩子动作慢就大声呵斥、不断催促,结果孩子不仅没有加快速度,反而更加磨蹭,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故意拖延来对抗家长的催促。

此外,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如果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能导致孩子对任务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拖延。比如过于单调枯燥的手工课,孩子提不起兴趣,就会以拖延的方式来逃避。

科学引导 助力孩子告别拖延

针对幼儿园孩子的拖延问题,晋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咨询师、子江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林嘉勤给出了一系列科学且实用的建议。

“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沙漏、儿童时钟等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林嘉勤建议,例如,在孩子吃饭前,放置一个15分钟的沙漏,告诉孩子“当沙子全部漏完,我们的吃饭时间就结束啦”;在完成拼图游戏时,设定20分钟的计时器,让孩子直观感受时间的流逝,逐渐明白任务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同时,还可以将时间与孩子熟悉的活动结合,比如“看完两集《小猪佩奇》的时间,我们要完成积木搭建”。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至关重要。林嘉勤建议,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给予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洗漱、整理书包。即便孩子做得不够好、速度慢,也不要急于插手,而是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当孩子自己成功穿上衣服时,家长可以开心地说:“宝贝自己把衣服穿好啦,真棒!”在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值日小班长”“玩具管理员”等角色,让孩子轮流负责分发餐具、整理图书角等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再者,改变沟通方式,避免过度催促和指责。家长和老师要将命令式、催促式的语言,转换为温和的提醒和积极的鼓励。“比如,把‘快点,要迟到了’换成‘我们来比赛,看谁能第一个把鞋子穿好’。这种正向引导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减少他们的逆反心理。”林嘉勤建议。

最后,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规则,并严格执行。林嘉勤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活动计划表,明确每个时间段的任务,如放学后先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小任务,然后吃水果、玩游戏、洗漱睡觉。计划制定好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同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当孩子按时完成任务时,给予小贴纸、小勋章等奖励,积累一定数量的奖励可以兑换孩子喜欢的礼物,以此激励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