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坐在吴鲁故居

蔡芳本

这是一座闽南大厝,五间张,从外表看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比较普通;从里面看,就不太一样。厅堂和房间前面特地设计了疏朗的雕花木枳笼扇和可以上下开启的疏枳窗户,这大概是因为采光的缘故。这种笼扇和窗户,给房屋带来了亮光,更给读书人带来了光明。此刻,骤雨初歇,我正坐在厢房的八仙桌前,望着天井上屋檐滴落的雨滴。

这是吴鲁的故居。外面埕上,正在举行纪念吴鲁的典礼。一群小学生正在三拜吴鲁画像,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正在朗诵吴鲁的诗歌。场面热闹,群情激动。

我没出去加入热闹,而是在静静地思考。闭上眼睛,吴鲁峨冠博带向我走来。

吴鲁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帝国主义入侵,不平等条约频现,中国向何处去,成为许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最为关心的问题。教育兴国,教育革命,知识分子努力实践、躬身劳作,打开了教育的世界大门,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作为纷纷在教育的舞台上亮相。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面是帝国主义侵略炮火隆隆,一面是各地新学的书声琅琅。血与火、书与剑在时代的漩涡中交杂混争。积贫积弱,破败衰微,那时中国的状况,让人不堪回首。中国要不要救、要怎么救?我听到,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喊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呼声。

读书为了救国!救国需要读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生灵涂炭。一方面,吴鲁怒发冲冠,用他的《百哀诗》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唤起国人的警醒;另一方面,他极力倡办新学,用教育来拯救国家,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劳心尽力。与一代教育大师蔡元培先生无异,吴鲁倡导的一些教育理念及措施,在当时的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吴鲁考中状元后,基本都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任职,直至官居二品,但他其实不只是一位官员,更是一位教育家,对各地的教育事业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贡献。在《请裁学政疏》中,他开宗明义疾呼“以兴学育才为第一要义”,并提出振兴学校四条纲领。这四条纲领,首先是“广筹经费,遍立学堂”,充实教育资源;二是严格监督各府、厅、州、县奉行;三是认真考察,遴选精于学务者,选拔教师;四是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不能不说,这就是今人所说的“社会力量办学”。吴鲁这么早就提出来,不能不说是先见之明。

应该说,当时的清政府对于新教育的兴起还是有一定重视的。吴鲁有幸奉命与各省提学一起,赴日本横滨、神户等地考察学务及宪政长达两年,为振兴学堂做准备。

通过考察,吴鲁认识到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在《小学校管理法序》中指出,“日本兴学,由小学而大学,循序渐臻”,教育要自下而上,夯实基础,但我国教育自上而下,先建空中楼阁,所以“杂乱无章,学生程度,参差不一,故多窒碍难行”。教育要一级一级从小学起,要先办好小学,再办高一级的学校。因此兴学要由浅入深,如果过分要求学生“兼修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培养学生学习不能杂而不精,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兼修博览,杂而不精就会一事无成,不能打开大视野,不能成就大事业。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术业有专攻。教育不仅因人,也要因地。吴鲁到云南督学时,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这种主张,与我们现在实行的校本教材何其相似。

对于人才的使用,吴鲁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论。当时,“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许多学子纷纷走出国门,学成之后又回归国门。吴鲁认为,这些“海归”需要加以重用。考试及格,要破格起用,根据实际才华让他们做相应的事业。也可以分派各省学堂当老师,或进入官场,用他们的学问管理新政。即使卓越非凡,学成之后,一人身兼数职也是要不得的事,做事不能专一,同样不会有出息。吴鲁的这种人才观,放到现在也是先进的。

对于教育,吴鲁不光嘴上说说、纸上写写,还亲力亲为。兴办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吴鲁的另一大业绩。吴鲁督学安徽时,我似乎看到,他提着钱袋子捐修书院,一座漂亮的翠螺书院立在我的眼前。他还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力求上进。吴鲁任吉林提学使时,我似乎看到,他提着刚发的薪俸,捐建措办提督学政公署。就连吉林文庙,也是他出钱修葺的。吉林各式各样的新学,如小学、师范学校、政法学校,甚至中学、女校,都在他的推动下陆续成立。在吉林,吴鲁还倡办《吉林教育官报》,让教育研究与学术讨论从此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媒体还相当落后的当时,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创举。

我还看到资料,吴鲁每天亲自到一所学校,为学生谆谆讲学。他看到因“初变新章,文风不竞”,所以为学校添设新课,自己还“捐廉奖赏”。当小学缺乏教材时,他亲自编写《蒙学初编》二卷。这是更加不容易的事了。

吴鲁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可以看出,他任官都跟教育有关。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是他的使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整个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年,似乎都是教育家的天下。没有这样一个时代的教育革命,怎会有后来的教育兴旺发达?怎会有新思想、新文化的蓬勃兴起?吴鲁们功不可没。

秋风秋雨愁煞人。坐在吴鲁故居的厢房,我感觉到的不是愁,而是一股气。这股气是一股热气、一股正气,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升腾!

吴鲁诞生180年,为中华大地留下了的财宝是吴鲁文化。芳草无数,发为绿叶繁花,摇曳如波浪起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顾问)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