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亲子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幼小衔接提上日程

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力?

距离大班的孩子步入小学,还有将近4个月的时间。许多家长陷入焦虑:担心孩子识字量不够,无法自主阅读。当你家娃的幼小衔接提上日程,该如何帮助孩子从图画书的图像阅读发展到真正的文字阅读?一起来听听咱厝业界人士的建议。

热议: “孩子阅读热情不升反降”

“从孩子2周多开始,我每天都会陪孩子一起看绘本故事。幼儿园期间,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对阅读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最近我感到非常焦虑,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我鼓励孩子慢慢地从亲子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但是孩子非常排斥,甚至这段时间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家住梅岭街道许厝社区的黄女士说道。

不少家长反映,在幼小衔接过渡阶段,有些孩子渐渐对阅读失去热情,为什么呢?据了解,该阶段孩子要经历从阅读形式到阅读内容的诸多转变,面临的挑战较大。许多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却未能找到合适的衔接路径,甚至让孩子提早阅读桥梁书,反而起到反效果。“我女儿之前很爱看绘本,但自从学了拼音让她自己阅读桥梁书后,她就经常看看停停,中途停下来闹情绪。”林女士也感到十分苦恼。

“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导致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有些家长会告诉孩子,遇到不懂的字要停下来查字典,这么做其实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晋江老约翰绘本馆联合创始人黄淑云认为,遇到不懂的字可以让孩子直接跳过去,或者鼓励孩子结合上下文及插图去猜字的含义。此外,还要避免让孩子指读,如果长期养成指读的习惯,孩子遇到不懂的字时就会停下来,长期下来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

建议:“循序渐进式过渡”

黄淑云坦言,大班孩子的阅读能力要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需要迈上一个很大的台阶。“在这期间,家长不要给孩子强调认识每个字的重要性,不然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消磨孩子的热情。”黄淑云建议道,家长也不要让孩子从亲子阅读一下子就过渡到独立阅读。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分配阅读“任务”,从一人读一行到一人读一段、一人读一页,渐渐地,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独立阅读。

那么,当孩子顺利地过渡到独立阅读后,家长还有没有必要跟孩子交流书中的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黄淑云分享道,很多读物会有内容梗概,家长可以稍微了解一下整本书的内容,再跟孩子展开交流。比如,“你喜不喜欢这本书?为什么?”“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如果你成为他,你会怎么做?”“书中的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等。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唤起孩子对整本书的回顾,让阅读有“输入”也有“输出”,既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还能让家长和孩子走得更近,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切忌给孩子直接抛出“这本书在讲什么,能不能给我复述一下?”这种问题,提问要由浅入深,先把问题的范围缩小,以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并作答。

此外,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选书也有小技巧。“从大班过渡到一年级,读物还是以绘本为主,甚至到了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读物仍可以绘本为主、桥梁书为辅。比如像《神奇校车》系列绘本插图相对较少,文字会稍微多一些。在选择题材方面,不能完全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还可涉及有关数学、汉字等方面的读本,让阅读范围更多元化,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做准备。”黄淑云说道。

小贴士

当孩子在分享自己的一些阅读心得时,家长不要急于做出评价或者直接否定孩子,这么做容易“把天聊死”。聊天过程中,家长要尽量少用家长的视角给孩子输送价值观,而是要做到先倾听孩子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有错误的想法,可以直接忽略孩子的错误观点,并传递、强化正确的观点给孩子。

比如,当孩子聊到书中某个很喜欢恶作剧的人物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书中分享的是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的有趣的恶作剧,强调“有趣”并且能够带来“欢乐”,而不把注意力放在“恶”字上,并举例哪些“恶作剧”并不受大家的欢迎。在交流过程中,以书为桥,走进孩子的内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