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实施“六个一批”重点任务清单 力推十大重点项目

2025年,晋江全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蔡红亮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规划之年,近日,晋江市教育局发布了2025年工作清单和重点项目,明确今年将精心组织实施“六个一批”重点任务清单(一批课题抓谋划、一批常规抓扎实、一批政策抓支撑、一批改革抓突围、一批项目抓空间、一批培训抓赋能),全年安排十个重点项目,围绕构建晋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紧扣大先生、大社会、大科创“三大发展战略”,扭住学科建设这一主线,进一步优化人财物数资源配置和投放效益,起势作答“晋江教育三问”,走好教育强市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坚实第一步。

编制实施 教育强市建设(2025—2035年)方案

与“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衔接,明确晋江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市“三步走”的战略、思路和项目安排,推动基础教育为县域发展打造支持力、与县域发展形成匹配度,引领带动晋江基础教育从跟进者变成引领者、从标准执行者变成标准制定者。

攻坚推进“两项创建国家验收”

义务教育方面,围绕省级评估反馈问题抓好整改,继续做好硬件补短和质量提升。学前教育方面,集中提升民办幼儿园短板指标,确保秋季学期前达到100%。

制定实施基础教育学科高质量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按照“拧清东西南北,把握轻重缓急,贯通上下左右”三条基本原则,聚焦建团队、建平台、建渠道、建模型、建课程和建标志六大基本要素,把做实做出教育强国“六力”特质贯穿其中作为基本方法,围绕“三大发展战略”落地见效开展基本评价,探索基础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基本范式,构建以学科建设牵引的资源配置体系。

制定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积极探索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实践路径,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向中小学校开放科创资源,健全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办法,办好第二届校园科学教育节,进一步引导推动学校重视科学教育,切实提高科学课程教学质量。

制定实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试点,建立学生德育行为物化管理机制,探索小初高接贯式职业生涯教育,出台“小眼镜”“小胖墩”“小焦虑”“小驼背”“小蛀牙”等“五小”问题监测、预警、干预措施,办好第二届校园体艺教育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探索建立与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 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与育才方式

适应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探索建立“两高”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机制,引导普通高中因校制宜优化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重点以三个基地校为龙头,联动具备条件的其他省一级达标高中,聚焦“大先生”和“大科创”开展系统性、周期性的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健全办学质量分类评价牵引的 对校考核机制

坚持市教育局党组领导中小学党组织,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基础教育各学段办学质量分类评估为牵引,建立健全党组织负责人抓基层党建、学校领导班子抓发展安全“两项述职”制度,结合量化评价、三方评议、谈话评估等,构建分层次、立体化的对校考核体系,引导学校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地“五育并举”。

实施基础教育治校人才“接棒”计划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眼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分类选推建立人才数据库,聚焦选苗育种、拔节抽穗、扬花成熟等各阶段干部特点,采取针对性学习培训、项目历练、挂职锻炼等多渠道淬炼干部素质能力,并强化资金、机制等保障,助推管理人才快速成长成才,逐步形成治校人才“515”梯队。

创新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实践路径

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研究通过学位适度扩容、动态切换等保障中学入学需求“过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创建一所公办高职,探索通过九年一贯制、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办法,积极稳妥推进中小规模小学撤并留改,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四个差异”。

建立民办教育办学风险长效治理机制

实施民办学校“守正”党建项目,以民办幼儿园为重点,开展民办学校办学风险点专项治理并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