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然而,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近日,晋江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指出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高发期,市民在踏青时需加强防范。
何为出血热
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据晋江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出血热的主要自然宿主和传染源。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鼠类动物也开始进入活动频繁期,增加了市民感染出血热的风险。
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7~46天,感染后早期症状复杂,与感冒相似,典型表现为“三红”(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发红,呈“醉酒貌”)和“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并伴有皮肤出血点、球结膜充血等症状。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个阶段,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
出血热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和母婴等途径传播。市民在踏青时,如果接触到鼠类排泄物或被鼠类叮咬,就有可能感染出血热病毒。因此,晋江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在踏青时要尽量避开鼠类栖息地,如杂草丛生、废弃农田、垃圾杂乱及仓库等地方。如果必须前往这些区域,应穿长袖长裤、戴手套等,减少皮肤暴露,并在暴露皮肤涂抹驱虫剂,防止螨类、蚊虫等叮咬。
健康防护这样做
此外,市民还应严把饮食卫生关,只喝开水或密封包装的水,不吃生冷食物,餐具要清洁,并合理使用一次性餐具。在野外生产劳作或活动时,不要直接用手抓鼠或接触其粪、尿,处理死鼠时应使用工具或戴手套,不能直接捡拾,意外接触后应及时洗手。
晋江市疾控中心还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要及时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为身体筑牢“防线”。如果市民在踏青后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疑似出血热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踏青经历和暴露史,以便医生准确诊断治疗。
在此,也提醒广大市民,春季踏青虽好,但健康防护不可少。只有增强防范意识,才能确保自己度过一个愉快而健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