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山外青山

合一

踩着黄昏的脚步,从灵源山下来,又见“下马樟”。樟树如语,晚风簌簌。

腾讯网有个泉州冷知识40条,其中有一条:“《题临安邸》作者的真实姓名是林外而不是林升,林外是宋朝泉州晋江人。”(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一书,将《题临安邸》作者列入疑案之一)幸亏后来,有人经过多年的稽考,并结合《宋开基马平(现为“坪”)林氏谱牒》考证,才还原《题临安邸》的作者就是福建泉州晋江马坪村人林外的真相。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古诗《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四处流传,成为千古绝唱。

据清道光版《晋江县志》记载,林外是南宋绍兴年间泉州籍的一位大诗人。林外的墓址至今尚存,位于晋江灵源山,其故居则在晋江永和镇马坪村。林外(1106—1170),南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林外的科举之路很曲折,屡试不第,直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才登进士。他受命为兴化县令,仕途也就此止步。

或许,冥冥之中,他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身份更容易让世人记住。林外的庐墓就在灵源寺入口处,是一间不起眼的石砌小庙。庙前却有一棵巨大的香樟特别引人注目。这树已经有上千年树龄,从它根部分糵出的3株小树,都已长成合抱的巨木,一起拱卫这座小庙。事实上,这座小庙是宋代一种“吞山葬”墓式前面的石室。因为这里是灵源寺的入口,过去的游人香客为表示对神明的尊重,无论是骑马或坐轿来的,到了这里便要下马下轿,然后步行进庙。因此这棵香樟又被称为“下马樟”。

南宋绍兴初年,林外被地方官推荐到临安太学去深造。那时闽南到杭州要经过南剑州黯淡滩,那是条很危险的水路。林外选择走陆路,避开这段水路,还在滩旁驿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千古传名黯淡滩,十船过去九船翻。惟有泉南林上舍,我自岸上走,你怎奈我何?”

临安便是今日杭州。林外到了杭州,诗名便传播开来。他风姿俊逸,平时喜欢戴着带棱角的头巾,披着白鹤羽毛做的圆形披肩,人又滑稽好谈论,诗又飘逸潇洒,不知道的都看他为神仙。有一回他到酒店喝酒,身上藏着几个一模一样的虎皮钱箧,每摸出一个,就把铜钱往桌上倒,让酒保将钱买酒来;酒喝完,再摸出一个钱箧来,又倒出一堆钱来买酒。连连喝了几斗酒,一点都不显醉态,临行时还向店家要来笔墨,在粉墙上题诗:“药炉丹灶旧生涯,白云深处是吾家。江城恋酒不归去,老却碧桃无限花。”到了第二天,整个杭州城都传闻某家酒店有神仙降临,还留下一首诗。

古代的人也喜欢给诗人贴标签。林外,号称“题壁狂人”。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貌。题壁诗的主要出现区域往往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寺庙、驿站、酒楼等。作者题写这些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的诗句。林外被广为流传的诗大多为题壁诗,多为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即兴之作。这种即兴创作使得题壁诗反映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也更考验诗人的才学敏思。《题临安邸》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对朝廷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林外不只在壁上题诗,还跑到了桥洞下仰头题诗。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林外中进士,但未被重用。后来皇帝换成了宋孝宗。吴江垂虹亭是宋代文人南来北往水路交通的必经之所,一直吸引着诗人词客登临觞咏。有一天,林外来到苏州吴江,见垂虹桥如长虹卧波,有七十二桥洞,诗兴顿涌。他令船家停稳了船,自己爬到了篷顶,仰面朝天,在一桥洞穹顶写下《洞仙歌》(该词被收入张思岩《词林纪事·卷八》)。词云:“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桔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换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壑洞门无锁。认云屏烟幛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当人们从桥底下过的时候,发现了这阕词,而且还没署名,百思不得其解,这么高的地方怎么会有题词,这又是怎么写上去的?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及《古今词话》等古籍记载,这阕词轰动一时,有人将林外《洞仙歌》抄呈宋孝宗,并附传说为仙人吕洞宾下凡所作。偏偏宋孝宗谙熟诗词格律、音韵,读罢说,这哪是什么神仙,分明是福建人所写的。原因是带有闽南乡韵,末字“晓”是ao韵,接下来韵脚还有如“草”“老”“帽”,但“锁”要用闽南话来读方能押韵。后来,宋孝宗奇其才,于乾道四年(1168)任林外为兴化令。明代巡按、应天府监察御史林一柱曾赞林外:“刘饮李咏,惟公两称。风流活泼,骀荡妙令。垂虹一词,千古莫竞。诗中之豪,酒中之圣。黄甲播芳,列宿是应。”

解锁基因密码,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北宋高士林知(具有儒道思想的人物,曾隐居晋江灵源山)的后代,林外思想深受其影响。除从《洞仙歌》一词可以感受到外,一首《题云盖山》:“一峰特立出尘寰,自古相传云盖山;不是云来盖山顶,只缘峰峭入云间!”更是把林外不苟合随俗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外,他只留下一部诗集《懒窠类稿》,以及那首已不朽的《题临安邸》。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