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闲说短视频

苏水梅

短视频已成为这个时代极为醒目的媒介景观。我自己有一个视频号,经营不到一年,已经积累了超过3000个关注。按照平台的逻辑和算法,我属于脱离“菜鸟”行列的准“达人”,偶尔也会有单条播放量接近20万次的视频作品,着实把自己狠狠感动了一番。

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捕捉日常色彩斑斓的瞬间。我的作品大多是随手拍,告诉刷到它的人,哪里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在短视频叠加成的流动画卷中,我所居住的闽南小城每天都能收获不少的点赞、转发和评论。

内心沾沾自喜之余,我也会思考:这些所谓的很有受众的视频作品带来的传播是否对他人有益?

因为,每每看到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手机不离手,我就会对那些速朽的文字与信息,对那些过度的生产、过载的信息、过量的重复、过多的景观,保持清醒。常常像堂吉诃德一样对身边的人喋喋不休:少刷点短视频,对眼睛不好。

有朋友对我说:“你就是爱钻牛角尖,你不制作视频,有的是别的人制作出视频,芸芸众生照样天天在刷短视频。”

对于一个长期阅读和写作的人而言,我最先想到的是“思想性”。显然,文学必先有自身的美感,契合于生命需要,然后才能谈到“思想性”。码字的人总会追问在“思想性”之前的究竟是什么?你写出来的文字,肯定是为了传达美学理念。如果写作只是片面求意,以为意思对了即为佳作,只问“写什么”,不知“怎么写”,作家就会渐失语言的深入能力。换句话说,好的作品要有“思想性”。

这的确是一个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一切都追求“爆点”和“短平快”,世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分职业,无论长幼,只要手机在手,就有“停不下来”的乐趣。有学者归纳了短视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随着意义的消逝,所有的信息皆平等,审美蜕化为数据库审美,没有历史,没有积累,只有各种‘萌要素’的组合。每个人漫无目的地寻找可匹配的数据,一切取决于概率。于是,深刻消失了,我们被迫生活在表层。”

这一年来,我一边享受着我的视频号流量给我带来的虚荣心的满足,一边口口声声表达我基本不刷短视频。在内心的撕扯和与现实的拉锯之间,我纠结着我的短视频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纠结着这种碎片式表达是否可以有知识连贯性,纠结着如果只是沉迷于一种浅表化呈现,那么我的深思考势必也会渐行渐远等问题。

我想要去做一种对抗,所以一次次、一遍遍地告诉身边的人: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写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适时地离开自己的信息茧房是必要的。因为,信息并不能代表智慧,重复也并不代表影响力。与其沉迷于短视频,不如,静下心来陪伴孩子读一本书,或者在阳光下尽情奔跑,或者用一份诗心去跋山涉水,或者围着灶台转从而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