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那天,应学校校董会董事长之约,去他家陪他一起练习书法。每天至少一幅字,这个习惯,他坚持了40多年。站着写完之后,他走到一张硬木椅子边,坐下打开电视,边看奥运会的赛况边和我聊天。过一会儿,他提出要去其他地方走走。工作人员关了电视机,顺手把遥控器放在电视柜边。没想到,老先生指了指旁边的一张皮质沙发的扶手,和蔼地说:“遥控器要放这里。”见我有些疑惑,另一位工作人员向我解释道,刚才那位工作人员今天替班,没有经验;老先生非常重视做事的细节,遥控器、毛笔等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一来是整齐,二来是使用起来方便。那一刻,我又加深了一层对他的理解——成功是细节之子,他对生活的细节尚且如此要求,工作上应该更是精益求精。他在创业早期就提出了“良心锤”文化,每双鞋最后一道工序是用锤子将鞋面和鞋底锤扎实,这样才不容易脱胶。经过反复验证,每双鞋至少要锤30下,才能达到结实的效果,他将“锤30下”作为一项质量管理的硬性规定。
细节虽不起眼,但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里的这些细节,往往包含着别样意蕴,但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不被我们所注意。也许是因为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平淡是日常,因此,人们更喜欢关注那些轰轰烈烈、大开大合的事件,而往往忽视那些令人神往的细节,以及其带来的魅力。
每个新学年的开学季,面对小朋友们即将开始他们向往的小学生涯,作为一个老教育人,我始终认为,一年级是最重要的。人的一生中最长的学习生涯是小学阶段,整整六年,学习和生活的各种习惯养成好,必将受益终身。因此,我们学校提出了“十个好”细节习惯培养目标:好品德、好才艺、好阅读、好运动、好书法、好口才、好文章、好探究、好倾听、好劳动。我多次叮嘱那些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老师:“孩子不仅是家长的复印件,许多时候也是老师的复印件”“老师的样子就是学生的样子、学校的样子”。
几年来,在老师们的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细节习惯的培养初见成效。一天,学校辅导员发给我一段视频:放学降旗时,多名经过旗台的同学停下脚步,自觉自发举手敬礼。更有多名同学,穿着学校的校服,参加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面向国旗,敬庄严的队礼……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个关于爱国爱校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故事。
细节好像是小时候在老家采挖过的荸荠地,无论你如何细心,但遗留在地上的荸荠,似乎永远也挖不干净。可在你的目光已经准备离开田野之际,它会突然闪现在你的视野中,给你惊喜和意外。
(作者系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