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芬莹
青阳山下,状元牌坊。您居左侧,锁住闽地科举之榜。钱头村中,故居巍然。您似研墨,书写换代之前百哀之殇。
自隋至清,1300年的科举制度之下,诞生了592名状元。而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的状元吴鲁(1845—1912),何以扬名百载?何以育教当今青少年?历史的烟云虽有湮没,其心其志清晰可鉴。
年少有志,坚韧积学。
自5岁启蒙,到46岁金榜题名,吴鲁历经40载寒窗苦读:29岁登拔萃科,入国子监;30岁朝考一等,授刑部七品京官,俸满升刑部主事;42岁考取军机章京,后充方略馆纂修;44岁顺天乡试中举;46岁殿试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为科举时代清朝泉州唯一的状元,也是福建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放在当代,这就是寒门少年发奋读书、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典范。其心志之坚、向学之韧,非常人所能比。
献身教育,六掌文衡。
清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47岁的吴鲁出任陕西乡试副主考;八月,转授安徽学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学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吉林提学使;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1908—1910),入京供职于学部,后任图书馆总校,诰受资政大夫(正二品)。
为官二十余载,吴鲁的一生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和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交叠。身处封建王朝的强弩之末,他竭心尽力为国选才,虽未掌实权而不失文人风骨,虽是受朝廷委派赴任却是终其一生执着一事。离任之后,官声流芳,建树良多。
深怵国危,力挽狂澜。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吴鲁以文官之身被委任为军务处总办,他提出多种变被动为主动、反对卑躬屈膝割地求和的策略,可惜不被当权者采用。七月,八国联军攻陷京都。吴鲁困守京师晋江会馆一年多,亲见侵略者罪行而愤懑,写下被后世称为“庚子信史”的《百哀诗》。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实现自身价值,是更值得年轻人引以为“酷”的事。
著诗立说,书法传世。
吴鲁的著作除诗歌之外,政治、经济、军事等都有广泛涉猎。其所著有《蒙学初编》二卷、《兵学经学史学讲义》二卷、《教育宗旨》二卷等,刊行于世的有《吴且园先生百哀诗》上下二卷、《正气砚斋汇稿》六卷、《正气砚斋遗诗》一卷等,可谓著作等身。
吴鲁的书法作品,沉雄峻拔,境界明亮,如今更是千金难求,与其家藏岳飞“正气砚”,成为一时美谈。循吴鲁足迹,涉及晋江、泉州、闽南一带,远及北京、上海、陕西、安徽、云南、吉林等地,以及其他发现墨迹的东南亚地区,时有匾额、楹联、屏条等存世。在泉州方圆百里之内,与书法有关而尚存的遗迹有多处,可供今人缅怀探究。
一生有节,后继传扬。
吴鲁任职期间,带头捐巨资措办提督学政公署、改建文庙、规复书院等,与之对应的,是家乡状元宅的简拙古朴。以大厦之资,行千秋之事,这或许与其祖父乡行义望、其父诚信侠义同出一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吴鲁的儿子吴钟善登光绪癸卯经济特科。侄吴钟庆,为丁酉举人。一脉墨香,继序传承。
如今,吴鲁后裔事业有成。建于池店钱头村的吴鲁世家博物馆,为闽南第一家状元博物馆。
开阔视野,借鉴外邦。
科举废除后,吴鲁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派赴日考察,不久出任吉林第一任提学使。他努力推行新政,创办新学,其间各种学堂纷纷建立,学风得到有力提振。若天假以年,吴鲁的治学理念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只能说,国家的前途决定了个人的命运。
行走在吴鲁故居,但见其木色已经斑驳。状元第两侧,“书房”“学堂”匾额重修,仿佛透出隐隐书声。早立志、拼长久,忠一事、爱一国,拓展技能和视野,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状元郎,以此为准则,定也能够年少有为、气度不凡。韶华易逝,状元跃身打马去,群贤毕至逐潮来。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