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留住福林古村的记忆

书里书外

本报记者 张惠阳

《福林记忆》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洪国泰是晋江社科联干部,他曾担任晋江市龙湖镇福林村驻村干部,亲身参与和见证福林村申报并成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和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过程。这本书,凝聚了洪国泰对福林村的深厚感情,是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实证。本报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专访。

问:首先祝贺您的专著《福林记忆》正式出版!您是怎么想到出版这本书的?

答:《福林记忆》是受鼓励而产生的。2020年初,我计划利用空闲的时间把平时收集整理的关于福林村历史的研究文章汇编结集。我的几位朋友称我已写那么多,何不公开出版属于自己的作品集。帮助福林村汇集历史材料的初衷,成为我整理修改文稿的一种动力。

问:怎么想到去写福林?

答:《福林记忆》首先是工作笔记,记录我不同时期从事福林古村保护的经历和收集的材料。这本书算是我多年从事古村保护工作意外的衍生品。

2016年,单位领导知道我有古村情结,再次下派我到福林村当下村干部。在这过程中,我陆陆续续随笔写作,堆积文字,无意之中随笔成为自己宣泄情绪、自我加油慰藉的主要途径。这也是《福林记忆》中“我的乌托邦,我的古村梦”的内容由来。

问:在参与福林古村保护和写作《福林记忆》的过程中,让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

答: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单位同事兴冲冲告诉我,接到上级通知申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关文件,福林村符合申报条件,若有意,我们可以争取,但是要求30天内提交申报材料。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头衔确实很诱人,当时全国有276个村获评。我询问周边的人,都表示之前没有干过,不知该如何编制申报文本。

时间紧迫,我只得撸起袖子,自己干,争取啃下这个硬骨头。很幸运,最后是掐着时间点完成申报材料。

问:古村保护是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您还做了哪些工作?

答:2018年4月,我到广东梅州参加“中国乡村复兴大会”。在会上,我认真聆听各个专家的发言,内心深感震撼。回来之后,我们有意借鉴,于是与镇村干部一起促成,并于2018年12月9日在福林村举办福林村乡村传承与振兴论坛。同时,我主动与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组织“古村之友”建立联系,在晋江建立联络点。

我挖掘古村历史的同时,伺机寻找各种外援,主动参加各种传统村落保护文化交流活动。如我遇到一个专家,就厚脸皮主动提问,主动提出加微信。现在我微信中一些经常联系的好友,就是那时候找来的朋友。厦门大学就是我成功帮福林村找到的最强有力的外援。

问:这个强有力的外援,给福林村带来了什么?

答:2018年7月,厦门大学建筑和土木工程学院的师生在福林古村驻守一周,把古村里重要的传统建筑,里里外外完整地测绘下来,为古村的民居文化遗存,做了大量的基础性调研保护工作。福林古村“下大厝”里的一个小朋友,也拿起手中的画棒,画下一张图《我的家》,与我们一起快乐分享!画中有古村老厝,虽然画风稚嫩,看着小姑娘自信的笑容,我有些感慨:了解古建筑,对村子里的孩子来说,是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力量;对村子来说,是营建乡村未来的希望。

问:克服了许多困难,现在这本书终于付诸出版,您有什么感想?

答:我的书是一种情怀的记忆。梁启超先生给他的书斋起名“饮冰室”,书稿结为《饮冰室文集》,意思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我与福林古村缘分也有10年,借用艾青的一句诗,可以描述我此刻的心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